西方文化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可是中國的學部大臣張之洞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十二年前,他寫的《勸學篇》到處傳播,影響很大。他很支持中國的教育改革,但是他在對西方課程的安排上卻出現了偏差,他認為中國人隻需要六個月的學習,在兩年內就能完全掌握西方學科知識。因此作為大清學部大臣的他在課程表中把中國的學科排得滿滿的,學生不得不學習枯燥的中國學科。此外,他的規定還出現了讓學生們窘迫的現象:學生每周在教室聽課學習的時間是三十五至四十個小時;每天軍事訓練一小時;學生隻剩下了不到兩個小時的自習和閱讀時間。老師把書本的知識和思想一股腦地灌輸給了學生,他們隻能被動地接受。在一些學校,一年級的學生就開始學微積分。而美籍院長告訴前來檢查的省督學官員,一年級還不適合學微積分。為此他還被作報告檢討。一個數學教授在督學的提議下,隻好作了兩場演講,都是關於利用微積分的內容。之後一年級學生們進行了測驗,結果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微積分。
中國學校必須按照規章製度辦事。有一個大學校長,他是翰林出身,他點上一支雪茄煙,之後向我們透露了一件他不能拿定主意的事情。他在猶豫是堅持自己把學校管理下去,還是委托給教育當局管理。之前,校長提出過很多建議,但是教育當局沒有采納;而地方的人才需要和學習環境,當局也是忽略的。他隨口說道:“當我在學校管理上,身不由己的時候,我的自尊還能怎樣保持呢?有一個申請者,他三十五歲,通過了入學考試,但是我不能做主收下他。根據北京製定的規章製度,不是中學畢業生是不能進入到大學的。”
受過滿清教育的文人們是現在中國學部的組成人員。他們沒有走出過國門,即使我們西方的科學知識能產生巨大的效率,但他們還是被瞧不起的。我去過中國的學部,接待我的是一個代理官員,他是一個守舊的滿族人。他看起來對中國的前途充滿希望,知道中國目前缺少什麼,並且得到需要也是很容易的事。與莎士比亞同期的滿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它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出過國的滿族人幾乎是沒有的,但是中國政府將新式教育交給他們來管理,學校不會發展起來。這就如同四世紀時,哥特人管理雅典的學校一樣差勁。有一篇考試文章向教育官員提出省級獎勵,但是這個滿族官員根本看不懂文章。他的床帳架上堆放了好多這樣的文章。他隨手把這些紙用來擦椅子,之後躺在椅子上吸煙。後來他們宣布第一批獲獎者的時候,不見了十三篇文章。
在我們美國,很多人都願意從事教育事業,可並不是所有官員都能管理學校。美國的州立大學校長一職,就是連州長也不一定能勝任。而中國的縣官則想著怎麼升官,如果他的仕途順利,就會想著做道台。如果他管理一個省立學校,也會向著更好、更高的職務爬。他們不會積極主動地發展教育事業,亦或是沒有專門的教育培訓經曆。所以他們管理教育就用他們處理政府行政事務的方法。秘密獲取私利是他們管理學校的出發點。學校的三個外國人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議,能幫助中國教師提高水平,甚至達到美籍教師的程度。可是官員卻對此置之不理,還說美籍教師隻應該做好自己的事,超出範圍的事不是他們應該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