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河,從相互交叉的大山中流進漢水上遊。此地和漢口之間有一千英裏的距離。從地理位置上看,漢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中心城市。漢口與北京之間的地方,村子是用土牆圍起來的,人們集中生活在一起。由漢口向南,居民房屋則是零星分布的,人口相對稀少。很多人擔心蒙古人的入侵,所以他們搬到了南方居住。用來防禦的大道給他們提供了安全保障,他們可以放心地定居下來。女人被強迫裹腳的事情在這裏不會發生,也不會被束縛在家裏不能出門。她們能真正融入到社會之中了。打穀場上,一個家庭有幾個人打麥,其中就有女孩子在幫忙。
稻米文化開始的地方是中國南北的真正分界線。在種植水稻的區域,人們主要用水牛來整地犁田。人們不會喂養隻能當作交通工具的馬或騾子。他們最需要的是能用來耕田的牲畜。所以騾馬車不會出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在華北地區走的是寬廣的、肮髒的大路;而這裏的路是用石頭鋪成的,雖然不是很寬闊,但是很整潔。我們能經常看到苦力們的身影,因為這裏貨物的流動就是主要靠他們來完成的。大路兩邊有很多小飯館,行人可以在這裏吃飯、住宿,牲畜也可以得到補給。到這裏旅行的人們,不是坐著騾車而是坐著人抬的轎子行進。如果累了的話,就可以在附近找一個旅館休息。城市的街道和鄉村的道路是連接在一起的,它們都不寬闊。作為交通係統的一部分,它們方便了城鄉聯係。可是城市中狹窄的街道,陽光照不到,風也吹不到,以至於街道變得潮濕、不潔淨。相對於北方來說,這裏的人口很稠密,但是從稻田中產生的蚊子卻實在給人帶來了麻煩。在北方,農民把糞便和幹土混合起來,成為小麥的肥料。而種植稻穀的南方,則是用糞桶把液體糞肥撒到稻田裏,到處散發著讓人嘔吐的臭氣。所以不用辨別居民生活的差異,通過看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們就能將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區分開來。
中國的土地群山環繞,形成了巨大的海綿地帶,南方就處在這片斷裂地帶上。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很多絕妙的景象。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川相連,向遠方延綿伸展,它們橫亙在天地之間,最終消失在雲端。山坡上的裂縫延伸得很有層次感,人們就順勢修建了梯田。山頂雪水融化彙成小溪,順著層層梯田向山腳流去。水流滿一層田地後,會自動流向下一層的田地。在靠近山頂的地方是一個水庫,當稻田幹旱的時候,它就放水來緩解旱情。雪水流到山腳,彙聚成小河,彎彎曲曲地流進寬闊的山穀,在山穀流動一段時間後,最終注入長江。很多條小河都彙入長江,它們流經的山穀,都是以小河命名的。當下午炎熱的時候,居民就會午休。中國人的一切都是為了食物忙碌,包括午休的習慣,他們就如同尋覓糧食的螞蟻,為了糧食奔忙不停。
辛亥革命後,中國南方和北方形成對峙,我們穿過新的南北分界線,有兩條道路可以行走。走水路,我們就要在山穀和山脊之間來回穿行,翻過一座座山頭。普通居民走的道路,是順著地勢平坦的山穀修建的,因此有很多人在道路兩旁居住。官方修建的大道,一直向遠處延伸,仿佛與雲端相連。走在路上,我們能感覺得到空氣很幹燥,偶爾會有微風吹拂臉麵,兩旁美麗的景色,我們能一覽無餘。這條官道能通向成都,地基比一般的路要高。除了進入山穀的路段,兩旁都是高大的古樹。大樹之間的間隔至少有七英尺。大樹保護著大路,使它不會被破壞掉。從山腳下一直往西南走了二百多英裏,我們來到了成都平原,此處比嘉陵江高出三百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