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蓮所館,編《瀕湖集簡方》,撰寫《本草綱目》初稿。海瑞以右僉都禦使巡撫應天,整飭吏治,剛直不阿,貪官、惡霸不敢作惡。
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東北邊關,國威始振。
公元1572年壬申明隆慶六年李時珍55歲。
五月,穆宗(1537:1572年)卒。神宗朱翊鈞繼位。政治家張居正任首輔,力行係統的改革措施,上《帝鑒圖說》。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今屬安徽)已行人痘接種法,17世紀末傳入俄國、土耳其,再傳入西歐。
公元1573年癸酉明神宗萬曆元年李時珍56歲。
編撰《本草綱目》已進入完成初稿階段。先後查閱了前人的藥物學著作800多種Q張居正設立章奏考成法,整頓吏治。明神宗萬曆年間,中國封建社會在政治改革家張居正治理下,有一度好轉,但為時不久。統治集團更加腐朽,土地高度集中,社會危機日益嚴重,不斷出現農民起義、市民暴動,邊境亦無寧日。
公元1574年甲戊明萬曆二年李時珍57歲。
居蓮所館,反複修改《本草綱目》初稿。
公元1576年丙子明萬曆四年李時珍59歲。
居蘧所館。此時,李時珍已有建中、建元、建木、建方;樹宗、樹聲、樹勳、樹本。
公元1577年丁醜明萬曆五年李時珍60歲。
居蓮所館。張居正父喪,但仍"奪情"任職,主持朝政,引起保守人物的攻擊。
公元1578年戊寅明萬曆六年李時珍61歲。
《本草綱目》編撰完成。編寫過程中"三易其稿",曆時27年。《本草綱目》卷一序例末段寫道:"始於嘉靖壬子,終於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52卷,列為16部,部各分類,類凡60,以類為綱,以藥為目。"書中共收藥物1892種(據劉衡如校點本統計實為1897種),其中李時珍所增藥物為374種。附藥圖1109幅,為次子李建元繪;附方1096方。它是中國醫藥史上的空前巨著,集16世紀前醫藥學之大成,為發揚中國文化作出光輝貢獻。這一藥學巨著,實際上是李時珍一家三代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金陵版《本草綱目》上載有輯書姓氏:"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輯。雲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黃州府儒學生員男李建元校正。應天府儒學生員黃申、高第同閱。太醫院醫士男李建方、蘄州儒學生員男李建木重訂。生員孫李樹宗、李樹聲、李樹勳次卷。荊府引禮生孫李樹本楷書Q"又《本草綱目》附圖卷上有:"階文林郎、蓬溪知縣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其中還包括他弟子龐憲等的功勞。《湖廣通誌》說:"弟子龐鹿門嚐助成《本草綱目》。"
公元1579年己卯明萬曆七年李時珍62歲。
到黃州、武昌等地聯係《本草綱目》刻印之事,沒有結果。隻身赴南京尋求書坊,接洽刻書事宜。此後數年,常為刻書事勞神。神宗下詔毀天下書院,共毀64所。
學者何心隱(1517:1579年)遇害。心隱原姓梁,名汝元,號夫山,江西永豐人。著《原學原講》大講辦書院講學之益,以"妖道"罪被捕致死。
是年,潘季馴主持的巨大治河工程完工,築堤300餘裏,費銀56萬餘兩。使上下千裏一片汪洋的重災區,得以恢複生產,出現多年未有的興旺景象。
公元1580年庚辰明萬曆八年李時珍63歲。
於南京聯係刻書事宜;並繼續作藥物調查工作。九月初,曾去江蘇太倉弇山園訪問學術界著名領袖王世貞,請他為《本草綱目》寫序。
王世貞曾任湖廣按察使,時已罷官居家;延李時珍留居數日,相談甚洽;欣然同意為書寫序,並寫詩戲贈李時珍。
公元1582年壬午明萬曆十年李時珍65歲。
南京書坊無人願意刻印《本草綱目》。李時珍約於此年前後失望而歸。從此晚年居家,繼續以醫術為人民造福,間與師友往來,飲酒賦詩自娛。
六月,著名政治家張居正(1525:1582年)卒。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死後諡文忠公。著有《張文忠公全集》。
公元1583年癸未明萬曆十一年李時珍66歲。
居蓮所館。對《本草綱目》再作個別修改。
張居正死後,忌恨者紛紛攻擊之。是年,追奪其官爵。女真貴族努爾哈赤起兵犯遼東。以後統一建州諸部,成為威脅明朝的強大勢力。
公元1584年甲申明萬曆十二年李時珍67歲。
居蓮所館。世態炎涼,刻書渺茫,心情沉重。
公元1585年乙酉明萬曆十三年李時珍68歲。
神宗下詔毀天下私立書院。
公元1586年丙戌明萬曆十四年李時珍69歲。
居蘧所館。晚年多玩詩詞自娛,寫有《蘧所館詩話》,已佚。
是年,李時珍的家鄉爆發農民起義。首領梅堂被官兵所俘,劉汝國繼續領導鬥爭。
公元1587年丁亥明萬曆十五年李時珍70歲。
為紀念70壽辰,自紀《蘧所館詩集》(失傳)。長子建中從四川蓬溪回家,全家團聚。
公元1588年戊子明萬曆十六年李時珍71歲。
居蓮所館。農民領袖劉汝國稱順天安民王,領導數萬農民軍,轉戰於黃州、宿鬆、太湖等地。神宗下詔修江南水利,起用潘季馴第四次總督河道工程。
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清太祖)兼並建州女真族五部,形成統一的強大勢力,為明末主要威脅。
公元1592年壬辰明萬曆二十年李時珍75歲。
病臥蓮所館。全國手工業、商業發達地區,聲勢浩大,長達40年的市民暴動從此開始,突出地反映了新的生產關係同封建製度的矛盾。
公元1593年癸巳明萬曆二十一年李時珍76歲。
一代科學巨人病卒於家。臨終前未見到刻印的《本草綱目》。囑次子建元來年將《本草綱目》進奉於朝。他去世後三年,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建元將書進獻給神宗。在《進〈本草綱目〉疏》中寫道:"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正,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疏》中全文引入李時珍《遺表》。疏上,神宗批道:"書留覽。禮部知道。"科學巨人李時珍同妻吳氏合墓葬於蘄州東門外雨湖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