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灶王奶奶回娘家(2 / 2)

臘月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在殺雞,玉皇又過來了。她說:“催啥呢,路上沒幹糧,我明天還要蒸饅頭呢。”

臘月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在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她說:“催啥呢,過年要喝喜酒,我明天還要去打酒呢。”

臘月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打酒剛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呢,我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我明天還要包餃子呢。”

臘月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再也受不了了,命令她今天必須走。灶王奶奶一看,東西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就不再說話了。但她一直等到天黑才離開天宮,因為她舍不得王母娘娘。

這天夜裏,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大家都在等灶王奶奶回來。突然他們看到夜空裏金光一閃,原來是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東西。大家高興極了,紛紛燃起爆竹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已經是除夕夜的五更天了。

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善良的灶王奶奶,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大年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有的地方也叫“熬百歲”。

【博聞館】

除夕怎麼守歲

除夕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晚上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因此守歲俗稱“熬年”。通宵守歲,象征著把一切疾病瘟疫趕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南北朝時,守歲的習俗就更普遍了。梁朝很多詩文就是有關於守歲的描寫。“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候人們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是“辭舊歲”,勉勵自己珍惜剩下的光陰;年輕人守歲則是給父母祈福,祈求父母益壽延年。很多詩人都寫過關於守歲的詩句,如孟浩然寫道:“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杜甫也有:“守歲阿戎家,椒盤以頌花。”守歲的樂趣被表現得活靈活現。

現在,守歲的習俗更是增添了一些新內容:如看春晚、看電視、上網,等等。吃完年夜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滿滿地擺上一桌茶點和瓜果。很多地方守歲時準備的糕點和瓜果很講究吉利,如吃柿餅象征著事事如意,吃棗象征著春來早,吃年糕是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吃杏仁就是幸福人,吃長生果就可以長生不老。一家人吃著東西話家常,在歡聲笑語中迎來新的一年,別提多溫馨和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