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1 / 1)

我們通篇都在探討一個問題:中國質量怎麼了?

中國質量確實有大家都很不滿意的、也都看得見的一些問題,包括經常暴露出來的一些質量安全事件,特別是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以及人們感到最不放心的嬰幼兒乳製品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問一下:中國質量怎麼了?

中國質量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代表中國的質量問題很嚴重,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形象。而現在國外也的確認為中國的質量問題很嚴重,至少在美國和歐盟所召回的產品中,來自中國的數量總是在其中居於前列,以至於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這些問題也值得我們去問一下:中國質量怎麼了?

中國質量是由企業生產和供應的,這些本應承擔最基本的質量社會責任的企業,卻不惜采用故意作假的方式,去製造那些質量低劣的產品,由此導致的問題損害了眾多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嚴重的像三聚氰胺所造成的嬰幼兒乳製品事件,甚至成為了波及整個中國的公共安全問題。這些問題更值得我們去問一下:中國質量怎麼了?

中國質量的現狀到底如何,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質量是不是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市場機製是不是在質量的發展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我國的整體質量水平是不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社會的質量意識和文化是不是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媒體等社會組織對質量問題的監督是不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們去問一下:中國質量怎麼了?

中國質量受國人關注、世人矚目,我國政府近些年來在質量的治理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無論是質量法規體係的完善力度,還是機構的不斷優化調整,尤其是在質量的公共投入上更是大幅度增加;無論是對企業質量違法行為的懲處,還是對政府質量監管人員的問責力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即使如此,社會對質量還是很不滿意,政府監管部門依然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這些問題特別值得我們去問一下:中國質量怎麼了?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確實都值得我們去探索與回答,但都不是最值得去問的問題,最值得去問的問題是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哪裏?我們如果隻是停留在這些問題本身,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隻有找到這些問題的原因,才能推動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

在我看來,在以上這些問題的背後,隱藏著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我國質量的治理製度。一個企業為什麼老是喜歡用作假的方式來獲得利益,那一定是競爭機製還很不完善,市場體製還沒有發揮真正的優勝劣汰的作用。政府下了那麼大的力氣去治理質量,卻依然感到力不從心,那一定是行政監管體製有自身的局限性。全社會都對質量很不滿意,有一些第三方社會組織也在積極參與對質量的監督,但具體的行動又受到很多的約束,那一定是社會管理體係還很不成熟。

我們最應該問的“中國質量怎麼了”的問題,應該是中國質量的治理製度,而這個治理製度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必須建立共同治理的質量管理體製。我們整本書談的實際上就是這一個問題,無論是對理論的探討,還是對現實的分析,或是與國外的比較,包括對質量信息與數據,特別是消費者的研究,都是要探討我國最深層次的質量問題到底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質量問題。

其實我們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答記者問時,對國家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給出的解決方法,同時也是中國質量問題的解決之道——“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說實話,我深深地被李克強總理這樣為國為民的情懷所打動,因為這真的是一場壯士斷腕、政府要“革自己的命”的改革,這也同時是要解決我國質量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單靠政府自己加強監管無法真正對質量進行有效治理,而市場與社會是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三者都參與質量的共同治理,中國的質量才能夠不斷進步。所以,最後我們給出的答案是:我國最深層次的質量問題,就是質量治理製度的單一性,市場和社會還沒有發揮在質量治理中應有的作用。解決我國質量問題最根本的方法,隻能是建立政府主導下的質量共同治理製度,即發揮政府在質量治理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市場在質量治理中的基礎作用,發揮社會在質量治理中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