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傳承:走進革命老區(7)(2 / 3)

【走訪劄記】

幾經滄桑,小院依舊,就像它留給我們的紅岩精神,作為一個紅色的源頭,影響著我們,熏陶著我們。“愛國、奮鬥、團結、奉獻”的紅岩精神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以周恩來同誌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在歌樂山麓、嘉陵江畔與反動勢力作鬥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實踐中,用熱血與生命錘煉、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正如江澤民同誌所說,紅岩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四個方麵。

仰望曆史,薪火相傳。我們將紅岩精神銘記心裏,而對於未來,依然如此值得期待!

調研人員:楊清會 李 敏 劉 洪

文/楊清會

新中國,從這裏走來

——尋訪西柏坡紀念館

【紅色巡禮】

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革命聖地之一,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部,距華北重鎮石家莊90公裏。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裏。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這個普通的山村被稱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是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從此,西柏坡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於中國革命史冊,豎起了一座不朽的曆史豐碑。目前,西柏坡主要建設有西柏坡紀念館,是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隆冬臘月,冬陽靜靜地、暖暖地灑在平山廣袤的土地上。清澈的河水環繞著這個平靜的山村。而這裏,正是解放戰爭後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的所在地。

為了響應浙江大學寒假大學生返鄉赴全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尋訪調研實踐活動的號召,感受紅色曆史的脈搏,我們利用春節前的時間來到了西柏坡,探尋新中國從這裏走來的足跡。

柏坡紀念館裏駐,瞻觀先烈赤胸懷。

字句錄遍當年事,影像還照入夢來。

今辰青年立大誌,誓將宏圖續展開!

——記訪西柏坡陳列館

車沿著公路盤旋,最終停在了蒼鬆翠柏環繞的平台上。下了車,迎麵就看到鮮花簇擁中的五大書記的銅像。他們目光炯炯,遠眺東方,仿佛在迎接新中國的曙光,而他們的背後是莊嚴雄偉的西柏坡紀念館。我今天的學習之旅就此開始。

盡管已經是臘月二十九,紀念館的講解員們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精神飽滿地為前來參觀的觀眾們講解。為我們一行講解的是平山本地的張姐姐,她非常耐心也非常負責,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都能一一詳細解答,著實令我佩服。

首先我們從“走進西柏坡”這一展廳起始。這一展廳提供的曆史資料和數據非常豐富,詳盡地分析了中央撤離延安、選定西柏坡作為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的原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子弟兵的母親”,這位偉大的平山母親不僅將自己的所有孩子都送上了保家衛國的戎途,更是解放軍在平山時的“共同的媽媽”,為大家做飯、縫衣、治療傷病員……當部隊離開平山時,聶榮臻司令員代表解放軍贈與她一麵繡有“子弟兵的母親”繡像和稱號的錦旗——這也是“子弟兵的母親”這個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