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傳承:走進革命老區(7)(1 / 3)

由於紅岩革命紀念館主要分布在紅岩村和曾家岩兩個相隔較遠的地方,我們就和另外一個小分隊分頭行動。他們人數較多,就去了位於紅岩村的主館,而我們則趕赴位於曾家岩的紀念館,即曾家岩50號的周公館。

曾家岩50號,是當時南方局在重慶市城內租用的辦公處。它是一幢三層樓房,右側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公館,左側有國民黨警察局的派出所。樓的二層有兩個房間分別作為周恩來、董必武同誌的辦公室兼宿舍,底層和三層為南方局其他同誌用。1945年8月,毛澤東同誌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期間,曾在底樓會議室接見過中外人士。周恩來同誌會見各界人士和中外記者也常在這裏。

生在重慶這座有著豐富的革命抗戰曆史的山城,從小就對“紅岩”二字印象深刻。小學的時候,我們人手一本《紅岩書》,裏麵的紅岩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江竹筠、小蘿卜頭、許雲峰等,一個個名字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裏。當我們決定要去這塊紅色聖地之後,我一直充滿著期待。

紅色歲月的重現

來到這座位於市中心附近的三層小樓,灰磚青瓦的樸素外表和周圍的建築圍成了一個半封閉的小院子。周總理的雕像挺立在小院子的中央,慈祥剛毅。

走進這裏,四周無形中就有了一份肅穆的氛圍。

“這裏是新中國第一任總理、傑出的外交家革命家周恩來同誌曾經居住和工作過的地方,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工作人員講解道。1938年,周恩來同誌租住在這裏,對外稱“周公館”,實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城內辦公地。當年,雖然這座小院周圍都有憲兵特務監視,但小院卻依然如磁石般吸引著各黨派人物。各界知名人士,不少追求光明、和平、民主、熱心抗戰的進步人士,不畏特務的追捕,來此尋求真理,投身革命運動。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就曾在這裏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1946年4月,董必武在這裏主持會議,成立中共四川省委。直到1947年3月,國民黨特務包圍查封這裏後,在渝的中共工作人員才全部撤回延安。

我們首先參觀了一樓,門口處就是當時警衛人員值班和住宿的地方,其他主要有周恩來與鄧穎超同誌的臥室兼辦公室、救亡室、俱樂部、秘書人員的住宿、文委辦公室(即當時的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員會)等。室內陳設均是當年的原樣物件,看得出歲月的年份,我們就在這樣真實的環境裏憶想當年周總理是如何帶領一大批先輩在這裏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廚房的灶台似乎還餘留著當年炊事班在這裏熱火朝天為革命先輩們準備一日三餐的氣息;周總理的辦公室裏似乎浮現著當年他在這裏緊張指揮工作、批閱文件的身影;救亡室裏張貼著當年同誌們在工作之餘辦的各種板報、漫畫等;文委辦公室裏陳列著當時文委組組長徐冰及婦女組組長張曉梅夫婦的一些藏書,有《列寧選集》、《斯大林選集》等。我們深切體會著當時革命精神是如何支撐著我們的同誌奮勇向前的。

走上二樓,有董必武同誌的辦公室兼臥室,接下去是一個不算太長的過廳,狹窄的空間裏卻擺了五六張竹板床。講解員解釋說,當時到周公館來往辦事的同誌多,又沒有那麼多空餘的房間騰出來給大家住,所以一到晚上,大家就擠著住在這個過廳裏。可想而知,當時的條件是多麼艱苦。二樓陳列和展示的主要是當時南方局的一些秘密工作。在這裏,我們知道了當時為這些秘密工作貢獻自己無悔青春的同誌們:黎強、沈安娜、華明、馮明、張露萍、張蔚林……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去記住去緬懷的名字,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保護黨的秘密,他們不知犧牲了多少個人利益。

願紅岩精神常存,鞭策我們永往直前

在參觀途中,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一直陪在我們身邊,她跟我們解釋說,由於主館在紅岩村,所以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集中在那邊,目前一些主要的紀念活動也是在紅岩村開展。盡管如此,每年還是有相當一批群眾來此參觀。人們循著先輩的足跡來到這裏,感知那永遠存在這樓裏每寸空間的紅岩精神。特別是在前兩年,不斷發展成為“紅都”的重慶,吸引了更大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前來瞻仰學習。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在這裏已經工作六七年了,在這裏,她每天都覺得自己的精神很滿足,她告訴我們:“紅岩精神就需要我們這樣一批新時代的先進青年去傳承,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