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貢獻(8)(3 / 3)

最後,工商業的快速發展,有效地帶動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農業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比例雖然連年下降,但是,其總量與規模卻不斷擴張。2007年,農業總產值23.30億元,是1988年的7.77倍,期間年均增長8.90%。更重要的是,隨著以工業化帶動的整體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村容村貌日新月異,農村各項事業也都蓬勃發展。

石獅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強力推動破解了中國城市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之困境。那就是從管理相對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這種產業需要資金較少,幾乎人人均可投資辦廠經商;技術含量較低,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強;管理相對簡單,多數人均有能力成為業主或企業家。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著石獅人源源不斷地投入工業化的進程中,形成了全民皆工、全民皆商的局麵。以石獅街道辦事處為例,其29個村和4個居委會,人口約10萬,就擁有1200多個工廠,平均每83人一個;有3000多家商業個體戶,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老板。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加上政府的適時引導,石獅城鄉逐步實現了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農民同步分享了現代化的文明成果與實惠,為石獅最終實現高水平的城鄉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我國城市化水平的迅猛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是我國曆史上城市化發展最快的30年,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麵的進步,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第一,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我國自古以農業社會著稱,城市人口比例很小,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隻有10.6%。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也逐步推進,但由於曆史的原因,改革開放以前國民經濟經曆了曲折的發展,城市化水平較長時間徘徊不前,到1978年底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隻有17.92%,30年間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32個百分點,年均上升0.26個百分點。這個速度與舊中國相比,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了。但與國外橫向比較,特別是與一些經濟發展迅速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化速度是比較緩慢的。1950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約28%,到1980年大約達到40%,30年間上升了12個百分點,比我國多增近5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農村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速度和規模創曆史紀錄,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以前,農民與市民從就業到戶口管理嚴格分開,除按國家計劃招考招工等少量農轉非外,嚴格控製農民向城市流動。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可以自由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日益增多。特別是1985年國家明確規定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開店設坊、興辦服務業的政策出台後,進城的農民更多了。與此同時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吸收了數以千萬計的農民進入鄉鎮企業就業。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大量鄉村人口進入城鎮,城鎮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大,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2006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43.9%。從總體上看,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城鎮人口由1.72多億增加至5.77多億,淨增加4億多人,2006年中國城市化率比1978年增加了25.98個百分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說,近30年是當代中國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時期。

我國人口基數大,城市化水平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增加上千萬的城市人口。1998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盡管隻有30.4%,但城市人口數量有37942萬人,相當於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5個國家城鄉人口的總和。這些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雖然都在80%左右,但城市人口絕對數都隻有幾千萬人,最多的是日本,但也沒有超過1個億。美國是中國以外城市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絕對數也隻有兩個億。所以,中國雖然不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但卻是世界城市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所以,從城市人口增加的總量看,30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巨大成就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