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鄉融合的社會保障體係。石獅市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加快推進各項城鄉社會保障製度的實施,財政投入不斷加大,城鄉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係走在全省前列。社保“五險”(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保險)是各類社會保障的核心。近兩年來,石獅大力擴大社保“五險”覆蓋麵,保障對象由國有機關、企事業單位擴大到非公有製單位,到目前為止,參加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保險人員人數已接近4萬人。2004年起實行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調整市、鎮低保金比例,克服鎮、村“以錢定人”、“以錢定補差”的現象,並製定出台《石獅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細則》。規定從2004年1月起,凡持有本市常住戶口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本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均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實行低保城鄉一體化,城鄉同一標準。當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戶月人均收入200元,2008年1月起提高為300元,高於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的低保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市20年以來,得益於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石獅市的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石獅市的廣大農民,也在不斷向產業工人,甚至向企業主轉化,最後,石獅市的經濟社會結構,也快速從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高度工業化的城市型社會轉型。
石獅以工業立市。2007年,石獅工業總產值427.87億元,是1988年的125.84倍,年均增長28.10%。在石獅工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紡織服裝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紡織服裝為主的中小企業,是石獅最主要的產業組織形式。這些企業既獨立自主,又相互依賴,既有專業分工,也有資源互補。它們在石獅及周邊地區的大量集聚,形成一個穩定的“小企業,大群體”的產業集群模式。可以說,正是這種產業集群,為石獅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具體來說,截至2007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達3000多家,年產服裝5億多件(套),年產值超過250億元,占當年全市工業總值的65.6%,對國民經濟貢獻率超過60%,已形成包括合成纖維、休閑男裝、新型麵料、五金輔料、西褲、童裝、染整等8大產業集群以及包括服裝、布料、輔料、麵料、紡織服裝機械設備在內的5大紡織服裝市場。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閩派服裝的發源地,石獅紡織服裝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同類產業的發展,以石獅為中心的閩派服裝產業集群,彙集了10000多家服裝及配套企業,成為福建規模龐大、產值超千億的產業板塊。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壯大,以及完整的產業鏈與專業化市場的形成,不僅降低了采購成本和銷售成本,而且降低了企業的學習成本和產業的進入成本,極大地激發了石獅人的創業熱忱,使石獅成為一個“老板滿天飛”的地方。而創業的激情,正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獲得持續發展不竭的精神動力。人們稱石獅的這種創業熱潮為“螞蟻效應”與“裂變效應”。前者主要是指成功的示範效應,帶動一批又一批企業的誕生;後者則是指家族企業做大之後不斷分化,帶動一批又一批企業的誕生。
與此同時,工業的發展,有效帶動和促進了現代商貿、旅遊、港口、金融、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1988~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87%,2007年達到118.40億元,是1988年的26.67倍。與此同時,石獅的商業環境也日益健康、優化,2007年石獅市成為福建省唯一入選《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的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