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聞香
對於茶香的鑒賞一般要三聞。一是聞幹茶的香氣(幹聞),二是聞開泡後充分顯示出來的茶的本香(熱聞),三是要聞茶香的持久性(冷聞)。
先聞幹茶,幹茶中有的幽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應在衝泡前進行,如綠茶應清爽鮮爽,紅茶應濃鬱純粹,花茶應芳香撲鼻,烏龍茶應馥鬱清幽為好。假如茶香低而沉,帶有焦、煙、酸、黴、陳或其他異味者為次品。將少許幹茶放在器皿中(或直接抓一把茶葉放在手中),聞一聞幹茶的幽香、濃香、糖香,斷定一下有無異味、雜味等。
聞香的方法,多采用濕聞,即將衝泡的茶葉,按茶類不同,經1-3分鍾後,將杯送至鼻端,聞茶湯麵發出的茶香。若用有蓋的杯泡茶,則可聞蓋香和麵香。倘用聞香杯作過渡盛器(如台灣人衝泡烏龍茶),還可聞杯香和麵香。另外,隨著茶湯溫度的變更,茶香還有熱聞、溫聞和冷聞之分。
熱聞的重點是分辨香氣的正常與否,香氣的類型如何,以及香氣高下。冷聞則判定茶葉香氣的持久程度。而溫聞重在辨別茶香的雅與俗,即優與次。
一般說,綠茶有幽香鮮爽感,甚至有果香、花香者為佳。紅茶以有清香、花香為上,尤以香氣濃鬱、持久者為上乘。烏龍茶以具有濃鬱的熟桃香者為好。而花茶則以具有清純芳香者為優。
透過玻璃杯隻能看出茶葉表麵的優劣,至於茶葉的香氣、滋味並不能夠完整領會,所以開湯泡一壺茶來細心的品味是有必要的。茶泡好、茶湯倒出來後,可以趁熱打開壺蓋,或端起茶杯聞聞茶湯的熱香,判定一下茶湯的香型(有菜香、花香、果香、麥芽糖香),同時要判定有無煙味、油臭味、焦味或其他的異味。這樣,可以斷定出茶葉的新舊、發酵水平、焙火輕重。在茶湯溫度稍降後,即可品嚐茶湯。這時可以細心分辨茶湯香味的清濁濃淡及聞聞溫茶的香氣,更能認識其香氣特質。等喝完茶湯、茶渣冷卻之後,還可以回過火來觀賞茶渣的冷香,嗅聞茶杯的杯底香。假如是劣等的茶葉,這個時候香氣已經消散殆盡了。
嗅香氣的技能很主要。在茶湯浸泡5分鍾左右就應當開端嗅香氣,最合適嗅茶葉香氣的葉底溫度為45℃-55℃,超過此溫度時,覺得燙鼻。低於30℃時,茶香消沉,特別對染有煙氣、木氣等異氣者,很輕易隨熱氣揮發而變得難以分辨。
嗅香氣應以左手握杯,靠近杯沿用鼻趁熱輕嗅或深嗅杯中葉底發出的香氣,也有將全部鼻部深入杯內,接近葉底以擴展接觸香氣麵積,增加嗅感。為了正確判斷茶葉香氣的高低、是非、強弱、清濁及純雜等,嗅時應反複一二次,但每次嗅時不宜過久,以免因嗅覺疲勞而失去敏銳感,一般是3秒左右。嗅茶香的過程是吸(1秒)—停(0.5秒)—吸(1秒),按照這樣的方法嗅出茶的香氣是“高溫香”。另外,可以在品味時,嗅出茶的“中溫香”。而在品味後,更可嗅茶的“低溫香”或者“冷香”。好的茶葉有持久的香氣。隻有香氣較高且持久的茶葉,才有餘香、冷香。
熱聞的措施也有三種,一是從氤氳的水汽中聞香,二是聞杯蓋上的留香,三是用聞香杯慢慢地細聞杯底留香。如安溪鐵觀音衝泡後有一股濃鬱的天然花香,紅茶具有甜香和果味香,綠茶則有清香,花茶除了茶香外,還有不同的自然花香。茶葉和香氣與所用原料的鮮嫩水平和製造技巧的高低有關,原料越細嫩,所含芬芳物質越多,香氣也越高。
冷聞則在茶湯冷卻後實行,這時可以聞到本來被茶中芬芳物掩飾著的其他氣息。
(五)賞味
指嚐茶湯的滋味。茶湯滋味是茶葉的甜、苦、澀、酸、辣、腥、鮮等多種呈味物質綜合反應的結果,如果它們的數目和比例適合,就會變得鮮醇可口,回味無限。茶湯的滋味以微苦中帶甘為最佳。好茶喝起來甘醇濃稠,有活性,喝後喉頭甘潤的感覺連續很久。
一般認為,綠茶滋味鮮醇爽口,紅茶滋味濃重、強烈、鮮爽,烏龍茶滋味釅醇回甘,是上乘茶的重要標記。由於舌的不同部位對滋味的感受不同,所以,嚐味時要使茶湯在舌頭上循環轉動,才能準確而全麵地辨別出茶味來。
品滋味時,舌頭的姿態要準確。把茶湯吸入嘴內後,舌尖頂住上層齒根,嘴唇微微張開,舌稍向上抬,使茶湯攤在舌的中部,再用腹部呼吸從口慢慢吸入空氣,使茶湯在舌上微微轉動,連吸兩次氣後,辨出滋味。若初感有苦味的茶湯,應抬高舌位,把茶湯壓入舌根。
品味茶湯的溫度以40℃-50℃為最合適,如高於70℃,味覺器官容易燙傷,影響正常的評味。低於30℃時,味覺品評茶湯的敏銳度較差,且溶解於茶湯中與滋味有關的物質在湯溫降落時,逐步被析出,湯味由調和變為不和諧。
品味時,每一品茶湯的量以5ml左右最合適。過多時,感覺滿嘴是湯,口中難於盤旋辨味。過少也感到嘴空,不利於鑒別。每次在3-4秒內,將5ml的茶湯在舌中回旋2次,品味3次即可,也就是一杯15ml的茶湯分3次喝,就是“品”的過程。
品味要自然,速度不能快,也不宜大力吸,以免茶湯從齒間隙進入口腔,使齒間的食品殘渣被吸入口腔與茶湯混雜,增長異味。品味主要是品茶的濃淡、強弱、爽澀、鮮滯、純異等。為了真正品出茶的本味,在品茶前最好不要吃帶有強烈刺激味覺的食品,如辣椒、蔥蒜、糖果等,也不宜吸煙,以堅持味覺與嗅覺的敏銳度。在喝下茶湯後,喉嚨感到應是軟甜、甘滑,有韻味,齒頰留香,回味無限。
第四節 茶道
一、什麼是茶道
茶道源於中國唐代,唐朝《封氏聞見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最早的記載。在唐宋時期,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如唐呂溫《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愛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複加也。”宋徽宗趙佶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非澹閑潔,韻高靜……”
當代茶界泰鬥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對茶道下的定義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陳香白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七藝一心)”。周作人認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久。”
本書認為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茶藝和茶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茶藝是選茶、製茶、烹茶、品茶藝茶之術。茶道是藝茶過程體現的精神。茶藝有名有形,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茶道隻能用心去體會領悟,它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和本質。
二、中國茶道的發展
(一)唐宋時朝——煎茶道
據陸羽《茶經》中記載煎茶道的茶藝包括了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個環節。煎茶道在整個茶藝中展示了茶禮、茶境和修道。如《茶經》“五之煮”雲:“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一次煎茶少則三碗,多不過五碗。客人五位,則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則行五碗茶,缺兩碗,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
若八人以上則兩爐,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唐代對茶境的體現主要在重於自然,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竹樹之下清靜、幽雅的自然環境中,如果在道觀廟宇、書院會館、廳堂書齋,則四壁常懸掛條幅。至於修道,《茶經》“四之器”,其風爐的設計就應用了儒家的《易經》的“八卦”和陰陽家的“五行”思想。風爐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可見《茶經》不僅闡發了飲茶的養生功用,而且已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旨在培養儉德、正令、務遠、守中。
(二)宋明時朝——點茶道
宋代的點茶道仍然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隻是除取火環節相同外,其餘四個環節都有差異,如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湯最難。”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故候湯最難。趙佶《大觀茶論》“水”條記:“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趙佶認為水燒至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蔡襄認為蟹眼已過熟,而趙佶認為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
湯的老嫩視茶而論,茶嫩則以蔡說為是,茶老則以趙說為是。因此在茶禮、茶境和修道上也有差異。如朱權《茶譜》載:“童子奉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曰:‘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複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點茶道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且禮陳再三,頗為嚴肅。而茶境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在修道上《大觀茶論》載:“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衝淡閑潔,韻高致靜,士庶率以薰陶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