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食生產和食生活中,所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以鮮明的民族印記,獨有的文化內涵,成為世界飲食文化的奇葩。隨著我國旅遊業的飛速發展,飲食業也迅速發展。據中國烹飪協會統計,到2008年,我國飲食行業從業人員達到3000多萬人,飲食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蓬勃發展的生機。此外,中國飲食本身就是極具魅力的旅遊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為了讓這一曆史文化瑰寶發揮它應有的魅力,作為新世紀旅遊行業人員就必須具備高尚的審美情操,這樣才能讓中國飲食為世界人民所知曉。本書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要而編寫的。
《中國飲食文化》是高等學校旅遊專業的專業基礎教材,也可作為烹飪專業的教學用書。由於民族飲食文化是大眾的文化,所以本書做到了具有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以通俗易懂、生動實用為指導思想,結合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圖文並茂,突出實訓環節。
本書采取了全新的體例編排,在目標定位上,每章都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克服傳統的單一目標體係,讓學生能在知識目標的學習過程中,穿插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每章都安排了“章首案例”,其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為了增強知識性和趣味性,穿插了“知識鏈接”,將傳統的“本章小結”改成“本章結語”,這是為了開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本章知識的總結。為了鞏固每章知識,課後都設有相關的“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論述題”,因此本書也可作為學習餐旅專業自考學生的參考書籍。
本書由葉昌建擔任主編,由趙慶梅,秦楊,方建國任副主編。書中插圖、表格由葉昌建老師采集加工,最後全書由葉昌建老師通審、定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引用了大量文獻和網絡資源,因為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在此編者向有關作者致歉並表示深深謝意。
雖然本書是編者多年教學工作的總結,但麵對著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編者水平有限,加以時間倉促,疏漏在所難免,誠請有關專家、讀者批評指正,以備修訂。
飲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人雲: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進行繁衍生息的首要物質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之一。當人類的祖先發明並利用了火,便逐漸擺脫原始野蠻的生活方式,逐步進入了烹飪的起始階段——石烹時代。人類的飲食融合了自身智慧和技藝,便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具備了文化的屬性。因此,人類飲食的曆史是人類適應自然、征服與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曆史,在這一曆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人類的飲食文化。
一、文化的定義
關於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曆史學家、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的80年裏,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
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複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環境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係,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察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曆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當代人類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
“文化”是中國語言係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如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等。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
將“文化”的各種解釋歸納起來,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意識形態,包括物質文化層、製度文化層、製度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等四個層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小資料
物質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製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二、飲食文化的定義
飲食文化,也被稱為飲饌文化、食文化、食品文化、烹飪文化、廚藝文化、餐飲文化、養生文化或美食文化,指飲食、飲食加工技藝、飲食營養保健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文化藝術、思想觀念與哲學體係的總和,也就是人類食事活動的統稱。它既是人類在烹飪與飲食的曆史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又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對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人類食事活動包括如下方麵。
食生產。食物原料開發(發掘、研製、培育),生產(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製作(家庭飲食、酒店飯館餐飲、工廠生產),食料與食品保鮮,安全貯藏,飲食器具製作,社會食生產管理與組織。
食生活。食料、食品獲取(如購買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製作(如家庭飲食烹調),食物消費(進食),飲食社會活動與食事禮儀,社會食生活管理與組織。
食事象。人類食事或與之相關的各種行為、現象。
食思想。人們的食認識、知識、觀念、理論。
食慣製。習慣、風俗、傳統等。
三、中國飲食文化的反映
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陰陽五行說,以和為美的觀念,老莊的崇尚自然,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及古代的神話傳說、宗教習俗等都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體反映在中國飲食典籍、飲食文獻、飲食思想哲理、飲食語言、飲食器具。
(一)飲食語言
指用飲食烹飪之事來表達某種事物和進行社會交往的口頭語言與書麵文字,包括飲食成語、飲食諺語、飲食歇後語、飲食俗語、飲食歌謠、飲食對聯等。如“食古不化”“秀色可餐”“上床蘿卜下床薑”“鯽魚下鍋——死不瞑目”“廚房裏的蒸籠——常受氣”“長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