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省自勉人的道德思想支配著人的道德行為,道德修養的關鍵在於提高主觀認識,因此,要認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說:“行成於思,毀於隨”,德行的養成在於認真思考,而毀於放任自棄。因此應當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與道德規範進行對照,“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對不合規範的行為,應當感到後悔,防止再犯。
應當認識在道德上君子與小人的差別,不成為君子,便落為小人,“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這一切都在於個人的主觀努力。“蓋君子病乎在己所謂病乎在己者,仁義存乎內,彼聖賢者能機而廣之,而我蠢焉為眾人。”人都有共同的天賦,有人能推而廣之成為聖《進學解》。
《五箴五首》。
《五箴五首》。
《答陳生書》。
賢,而我卻不能培養擴充,隻是眾人而已。他也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我不能積極努力呢?“賢不肖存乎己存乎己者,吾將勉之。”我要勉力爭取成為聖賢。
3·堅信力行一個人要有一定的道德信念,不要受了影響就動搖。他說:“所謂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己果不能,人曰能之,勿信也。孰信哉?信乎己而已矣。”如果能有道德上的自信,就堅持去實行。他說:“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對道德實踐所提的要求應當切合個人實際,衡量一下自己的可能性,不宜要求全麵實現,而應要求先做好一方麵。當時有些人對此缺乏認識,對自己估計偏高,不切實際地提高要求,“今之人以一善為行,而恥為之,慕達節稱夫通才者,多矣。”提出的要求,不應當是做不到的,而應當是經過努力做得到的,這樣才會調動積極性,增強道德實踐的信心。他說:“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曰:爾當通於行如仲尼,雖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爾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賢,雖中人亦希其能矣。豈不由聖可慕而不可齊邪,賢可及而可齊也。”既然是做得到的,就有信心努力去達到。
對道德行為的評價,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他不是觀察一下表麵現象就判定是非,而是強調道德行為的思想動機和道德行為的實際表現相一致,是思想動機和行為效果的統一論者。
《與衛中行書》。
《答陳生書》。
《伯夷頌》。
《通解》。
《通解》。
《雜說》之三。
4·知過必改人犯過錯是常有的現象,過錯不僅是已經表現出來的言與行,心思不正也是一種過錯。他說:“所謂過者,非謂發於行、彰於言,人皆謂之過,而後為過也。生於其心,則為過矣。故顏子之過,此類也。
不貳者,蓋能止之於始萌,絕之於未形,不貳之於言行也。不然,夫行發於身,加於人;言發乎邇,見乎遠,苟不慎,敗辱隨之,而後思欲不貳過,其於聖人之道,不亦遠乎?”犯了過錯,應即認識,防止重犯,要“止之於始萌,絕之於未形”,設法杜絕。否則產生了嚴重後果,是難於挽回的。
他還指出,人們最擔心的毛病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有過錯,就有一個如何對待過錯的態度問題。他說:“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有過錯應當改,更積極的態度是勇於改過,這是光明正大的事,會受到正人君子讚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