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教師讀書寫書的動力是什麼?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的載體。現代人,沒有不讀書的。教師之於讀書有著天然的因緣。在舊時代,教師被廣義地稱作“讀書人”,其主要職責是教學生讀書,這大抵應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道理。現今,知識的載體已大大豐富,書籍這部階梯似有老化之嫌,然其所承載的人類文明需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不讀書,無以知;不讀書,無以教。這無疑告訴人們,教師讀書是從事職業的必然訴求。不讀書之人,是無法承擔育人之責的。
那麼,教師讀書的動力是什麼呢?
作家李強認為,閱讀可以改變人生。主要是指閱讀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知識水平,改變生活態度,能夠使人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舵。“改變人生”,是社會一般人讀書的動力所在。對於教師更是必需的。具體而言,教師讀書的動力大致有三個層次:一是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二是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或曰名師;三是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顯然,這三個層次呈遞進趨勢,反映了所有獻身教育的人終生的職業追求。一名教師,要一步步去實現這樣的人生追求,必須以書為友,廣泛地涉獵,把書籍作為自己奮鬥的武器,成長的理論支撐。
有專家提出,教師通過讀書最終要形成“淵博而精深的知識結構”。“在教育家的書架上,藏書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類,一是所教學科的專業書,二是與該學科有關或無關的其他各種領域的專業或普及讀物,三是教育科學的著作。”實際上,不隻是“教育家”,一名合格的教師,或者一名研究型教師要形成基本的知識結構,使教育工作得心應手,也必須閱讀這三大類書籍。因為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其不僅能“獨善其身”,還必須“兼達天下”,能夠代表“社會的良心”。所以為師者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即寬容大度的職業情感和虛懷若穀的讀書品格。唯有如此,教師的教育行為才能體現他們卓然不群的人格和堪為人師的品德。
教師閱讀一部好書,能夠啟迪教育智慧並用它去點燃人的信念,激勵教師去思考、發現和創造。這是教師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經曆。當你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並研究反思個人的教育活動之後,你必然會有發現和創造。因為教師是通過讀書借鑒前人的教育智慧並在自己的教育活動中去發現、創造新的教育智慧的踐行者和追夢者。
本編中收錄的四篇讀書劄記,均是作者讀書時的有感而發。前兩篇是結合教育實際的一些體會和領悟,旨在和一線老師們交流、分享;後兩篇是讀書時產生的人生感受,帶有退休老教師的情感印記。這或許因了清代學者張英所說:“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
教師的讀書與寫書有著天然的聯係。
讀書是吸收、消化,寫書則是輸出、表達。寫書之人,必定是勤勉的讀書人,但經常讀書的人不一定都去寫書。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寫書的動力影響。教師寫書的動力大抵有兩方麵:一是服務學生,服務教學;二是服務教育,服務社會。前者立足於學生素質提高和教師專業發展;後者則立足於促進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本編中收錄的幾篇序言的原作,除了《賦賢集》屬於後者外,另外幾篇均屬於前者。無論是佐紅星、馬精憑的《我‘哄’學生寫作文》,還是靳義堂的《中小學實用名言集解》,抑或是課題研究成果集,作者都把寫書的動力關注點放在促進學生增強學習能力和教師提高專業素養上。
現實中,我們對教師寫書並不陌生,而教育局長寫書的情況並不多見。究其原因,關鍵是作者有沒有寫書的動力。
2008年4月中旬,在為洛陽市洛龍區培訓骨幹教師期間,我有機會參加了該區教育局組織的縣(區)教育發展研討會。會議當中,認識了洛陽市新安縣教育局長韓經權先生,同時拜讀了他的專著,《經權解讀教育智慧——<;學記>;今讀》。當讀到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曾天山先生為該書寫的序時,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和震動。
“韓經權先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不僅十分勤奮,而且和一般的管理者不同,是一個學者型的領導,有很深刻的教育思想,對教育懷著深厚的情結,關心教育的未來,對本地人民有高度的責任心。”(著重號係筆者加,下同)
“作者站在《學記》的平台上,仰視前賢,繼承但不盲從;俯視當今,思考但不鄙薄。他以科學的、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審視當前的教育現狀,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立足於當地教育,卻不拘泥於當地教育,結合今天的教育實踐,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教育服務》”。“他提出的諸如健康比學業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成才比成績重要的觀點既新穎又樸素,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對我們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很有啟發:作為教育管理者,你也許能從此改變教育觀念;作為教師,你也許能從此改變方法;作為家長,你也許能從此改變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