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山先生不僅對作者的職業精神、領導能力和學術水平作了評價,而且對作者寫書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給予了肯定。可以想見,新安縣,一個有50萬人口經濟欠發達的大縣的教育局長,工作有多繁忙和緊張,在工作之餘完成一部20萬字的專著,目的在於為老師和家長提供一本有分量的教育普及讀物,借《學記》的平台,研究現實的教育課題,以此促進當地教育持續發展。韓經權先生執著於教育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令人心生感動。作為教育管理者,他對基礎教育的遠見卓識令人欽佩。
溫家寶總理在世界讀書日談讀書時說過:“書籍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讀書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讓人溫暖。”
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正在向我們走來,終身讀書,終身學習應當成為廣大教師的職業使命。教師要以書為友,在讀書中親近書,品味書;在寫書中感受書,享受書。唯此,教師才會有智慧的生活、幸福的人生。
做讓學生心動的智慧型教師
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又是一個個獨特的、鮮活的生命體。他們不僅有豐富的情感和特殊的內心世界,而且有認知上的差異、行為上的差異和潛能上的差異。因此,兒童的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與成人的教育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
兒童的教育過程是成人對兒童的施教過程,是兩代人之間的心靈互動,單憑約束不行,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智慧,研究學生心理,關注兒童需求,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共鳴。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師的施教如何運用智慧讓學生動心、動情。
一、教師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一個故事:《一朵玫瑰花》
一名學生在學校的花園裏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師發現了。他眼淚汪汪地對老師說,他的外祖母病得很重,他想把這朵玫瑰花獻給外祖母。老師把他帶進辦公室,十分動情地對他說:“你這樣小的年紀就懂得關心、孝敬老人,你的心靈太美好了,你這種美德使我很感動,因此老師也送你一朵玫瑰花。”接著老師又說:“至於你摘花園裏玫瑰花的事,千萬不要告訴你的外祖母,因為她老人家聽了會生氣的,老師替你賠償好了。”這位老師吧“南風”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試想,假如對摘花的學生不問青紅皂白訓斥一頓,或者給予罰款,或者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就會使他抬不起頭來,甚至自暴自棄。
老師非但沒有懲罰,反而又給予獎勵(給了一朵玫瑰花,並表揚了他),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觸及了孩子的心靈;聽起來缺乏力度,卻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古語雲:“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也。”數其一過,不如獎其一長。
對學生多一份寬容和尊重,讓其自己發現過失,自己悟出道理,如何做人,乃是真的教育藝術。
要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教師的教育藝術就是開啟自我教育機關的金鑰匙。
上述案例中教師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在於巧妙運用了心理學中的“南風效應”規律。“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南風和北風比賽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拚命刮,凜冽寒風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寒冷,把大衣越裹越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覺得春暖上身,不久解衣敞懷,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為南風效應,有人也稱作“溫暖”法則。
寓言啟示我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學生,和風細雨有時候要比暴風驟雨更有效。同時案例也引發了我們的反思:教育學生不能光憑老經驗,需要掌握心理規律,增長教育智慧,還要認識到:心理規律不是教條,它存在於教育實踐中;育人,核心是培育心靈,開啟心智。教師工作的潛規則是掌握培育心靈的規律,運用好開啟心門的金鑰匙,比如,同一個班,不同的教師去教,效果會有差異。教師增長教育智慧的途徑是善於思考、勤於實踐。在這方麵,我們存在不少盲點,所以需要學習,這既有利於工作,也有利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