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以教研活動為載體,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學校保證一周有兩個小時的教研活動時間,讓教師們共同學習有關專著,鑽研新教材。教研組活動以某個年級為新課程為中心,其他年級教師也要逐步跟進。教研組確立備課組長,以優秀個體帶動全體,發揮教師的協作精神,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采用集體備課,防止單一化的備課模式。
再次是建立課題研究以促進教學。比如學校可以成立《新課程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領導小組,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特點,將“五主”“五環”課堂教學策略在全校進行推廣。學校形成課題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三級課題研究網絡,做到每個教研組都有子課題,每個教師都有課題,真正實現科研興教、科研興校!
最後是兄弟學校之間結對交流。學校之間雙方結成兄弟學校,定期之間相互交流。雙方交流的內容可以包括學校的辦學經驗、新課程實施以來的經驗以及教師開公開課、評課、討論等。通過交流,雙方都能學到對方先進的經驗,取長補短、共同促進。
二、課程實施的改革
學校課程實施的改革重點應放在課堂教學、課程設置、課程評價三個方麵。
(一)課堂教學策略的“五環”化
學校可以結合“五主”和“五環”的教學策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大力推進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五主”,即以創新為主題、以德育為主線、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上課要緊扣“五環”,即任務驅動、問題引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分層提高。教師要轉變角色,樹立以學生為根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有思考和拓展的機會;另外還要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二)課程設置應多樣化
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方麵應當突出多樣化、多層次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分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與信息技術教育三個方麵:
1.研究性學習:遵循因材施教、分層教育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置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課題型課程。
2.勞動技術與信息技術教育:針對有特長、有興趣的學生開設勞動、音樂、體育、美術、航模、信息技術等活動輔導課程。
3.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針對每位學生開設課堂外的,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的活動。如社區定點服務、宣傳報道、班級、團隊活動、學校傳統活動(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科技節等)。
(三)課程評價應多樣化
根據課程改革對於評價功能和技術定位與要求,學校在開展課程評價的實際操作中應當要注意這些方麵的問題:
首先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與課程開展相關的企業、社區評價等。
其次是評價內容的全麵化。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重視學生多方麵潛能的發展;不僅要關注結果,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麵的進步與變化。最後是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包括書麵作業、行為觀察、問題研討、情境測驗、成長記錄等。
三、課程改革實施後的雛形
課程改革實施以後,其模式和形態主要呈現為這些狀況:
1.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學校、教師有更多的自主權。學校有一定的課程自主權,以建設自己的教育品牌,教師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於校本課程開發計劃,要求每位樣本教師集中備課組的力量,在進行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三類課程中不斷積累材料、總結經驗,形成一套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校本課程。
2.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帶進了活力。在“五主”和“五環”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注重不同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育環境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是非常歡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
3.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師要幫助學生製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要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建立一個接納性、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這些都要求教師自己要具有綜合性的知識體係和高素質的組織能力,以及課堂中從容不迫、揮灑自如的隨機應變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一桶水,更需要時刻保持充足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