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課堂教學評價(2)(2 / 3)

(三)營造和保持相對寬鬆的評價氛圍

對於課堂教學評價,我們一直強調與人為善的評價目的和初衷,是為了幫助老師找出影響質量的問題所在,從根本上說是為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為此,得到了老師的認可。為了把評價工作做好,確實保護老師的合法權益,應允許老師對評價結果提出異議,並要求老師正確對待學生的評價結果和具體意見。在反饋客觀意見時,首先請院(係)領導和教研室主任過目,其目的,一方麵讓院(係)領導和教研室主任真實直接了解老師教學中的長處和不足,另一方麵可以把不符合實際的內容(如過激的言詞)去掉,最大限度地保護老師的積極性。評價結果院(係)自行決定使用,不強行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這種評價真正使老師感到有了無形的壓力,也產生了動力,激勵老師認真對待教學。相對寬鬆的氛圍,能得到院(係)及老師的配合與支持。

(四)不斷總結,不斷創新

教學評價是一個受很多種因素製約的工作,沒有一定的定式,工作量大,且任何一項活動一旦形成規律就會失去新鮮感,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勇於創新,準備進一步探索。

1.進一步研究借鑒工業企業中ISO9000質量管理體係的成功經驗,構造教學質量保證體係。

2.針對全方位評價所有任課教師工作量大的問題,對連續兩次同一門課程都被評為優或良的老師,實行免評,在評優、晉級等工作中按評價為良以上對待。

3.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積極試驗組織學生在網上評價。

4.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教師的特征(比如:教師人格、性別、年齡、職稱、教學要求及師生關係、教師的科研成果或學術成就等)、學生的特征(如:學習成績、年級、班級人數多少、學生的主觀興趣)、課程類型(比如:必修與選修課、自然科學基礎課與專業課、體育課與其他課)等對學生評價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中班級的大小、課程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都對評價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統計處理中,應進一步研究把有影響的因素縮小,力爭做到公正合理。

5.進一步探索建立適合評價實驗(實習)教學的評價體係。

總之,教學評估是當前各高校進行教學質量監督的主要核心手段之一,我校為了全麵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高校擴招和入世的考驗,除堅持不懈地進行課堂評教外,對教學質量實施了全方位、多角度監控。不僅請學生評教,教師也評學;不但評教的,還要評管的;不僅同行要進行聽課,各級領導及督導員也下課堂聽課;不僅評教師個體,還評課程、專業、教研室、院(係)群體;不但評選“教學優秀”的老師,還通報批評出現教學事故的老師和管理者。這種激勵機製與約束機製並行,有獎有懲,獎懲分明,以課堂質量監控為中心的全麵質量管理運行機製的正常運轉,對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多元智力理論對學生評價的啟示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Gardner)於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打破傳統的將智力看作是以語言能力和邏輯—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認識,而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係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種智力構成,並從新的角度闡述和分析了智力在個體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發展的潛力等。多元智力理論一經提出,即對教育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它直接影響教師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九種智力,隻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麵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即學校裏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師樂於對每一位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並樂於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並發展學生的潛能。這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所倡導的改革方向,關注學生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內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標準分層,重視評價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