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穀渾亡國後,吐穀渾人一分為三,一部分降於吐蕃,一部分東遷內地,一部分仍留在故土。降附吐蕃的吐穀渾,後來逐漸融於以後的藏族。東遷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的吐穀渾,後由於靈州又被吐蕃所占,又東遷朔方、河東(今晉陝境內)。此後唐又將居住在寧朔州(今陝西榆林)的吐穀渾遷移到夏州以西,使其得以返回河西一帶。這中間的一部分人繼續東遷或留在當地,融於漢族,一部分則又返回涼州靠近祁連山的地區及祁連山南的大通河流域。
從唐高宗鹹亨三年(672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吐蕃統治下的吐穀渾部落不斷降唐,被安置在河西涼、肅、瓜、沙等州之南祁連山一帶。唐王朝在涼州設置了一個吐穀渾羈縻州-黀門州(黀門州當在今武威以南的黀門川一帶)。此地正是今天祝土族聚居的地區。
唐之後,在五代十國期間仍有關於吐穀渾的記載。《遼史》上亦有對吐穀渾征討和吐穀渾朝貢的記載。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收複靈州,一部分吐穀渾人又返回了涼州地區。十三世紀,元滅西夏,吐穀渾人仍住在西夏境內。
從唐至元,留在涼州地區、鄯州境內、浩門河以南地區的吐穀渾就活動在這一帶,其中一部分遷移到今青海互助地區。所以民間有一部分吐穀渾從甘州(今張掖)、涼州到了威遠堡(今青海互助縣城威遠鎮)居住的說法。元朝興起,先後滅西夏和南宋,統一中國,此後的史書上“吐穀渾”消失了,而在吐穀渾故地,出現了“西寧州土人”。《明洪武家錄》上的“西寧州土人”與蒙、番、撒拉兒、回並列,專指河湟一帶的“霍爾”人。在《秦邊紀略》中,稱蒙為夷,稱藏為番,另有回回、土人等專稱。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政務院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族。
天祝沿大通河流域及祁連山一帶,為土族的故土之一。明清時,青海土族以土司、囊索統治其地,宗教上屬於西藏佛教勢力範圍。而天祝土族則屬於藏族千戶轄下的部落管理,同時受寺院和宗教上層的統治,因此,受藏族文化的影響較大。
20世紀30年代後期,馬步芳軍在朱岔、那威一帶大規模墾荒,遭到藏、漢、土族人民的反抗。40年代初,甘肅省政府為解決這一矛盾,以大通河為界,原河南屬甘肅之浪斯塘溝等地歸青海,河北屬青海的土族聚居地朱岔一帶則劃歸甘肅。抗日戰爭結束後,馬步芳大規模擴軍,互助、大通等地的一部分土族不願當兵而避居天祝。天祝土族大部分會講土、漢兩種語言,也有一部分人會土、漢、藏三種語言。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縣土族人口為1263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7%。全縣大部分鄉鎮都有土族分布。至2005年底,全縣土族人口為1250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87%。
第二節人口
一、曆代人口
曆史上天祝無完整戶籍可考。據《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記載: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分布在武威、古浪、永登3縣(今天祝地區)的藏族共13280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各族人口發展到10餘萬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兵亂災厄,人口減至千人左右;後經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招墾,逐漸達到460多戶。據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莊浪茶馬廳統計:莊浪藏區36族,1306戶、4377人。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武威、古浪大地震,翌年大旱,四鄰部分災民移居天祝。民國25年(公元1936年)成立天祝鄉(屬永登縣)時,有8232人。民國32年(公元1943年),據永登縣統計:天祝36族共1190戶、7843人,其中男4489人,女3354人。民國35年(公元1946年)後,馬步芳擴軍抓兵,青海省化隆、樂都、大通、互助、門源和甘肅省永登、武威、古浪、民勤等縣的不少群眾逃離本土,避居天祝,使天祝地區人口急驟增加。至1949年,總人口達7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