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趨勢下,要正確看待獨立設置的師範院校的發展。從師資培養質量的角度分析,定向型和非定向型作為師資培養體製分析的模式,並不能涵蓋如今多樣化的師資培養途徑,也不必然地與師資培養的質量相聯係。定向型的師資培養體製與非定向型的師資培養體製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否定前者在理論上欠充分,在實踐上也存在不現實的因素。盡管教師教育無用論和消亡說,構成了對當今教師教育係統獨立存在的合理性的巨大衝擊,但獨立的教師教育體係目前尚適合我國的國情,近期內不會消亡。
三、改革教師教育課程
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需要相應的課程體係的支持,由於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的目標偏重於培養學科專家型的教師,課程體係呈現單一學科縱深發展型,沒有體現出教學工作的專業特點,教師教育的課程要進行具有全程規劃性的調整與改革。
(一)調整課程結構
當前的課程結構主要由一般教育課程、專業學科課程、教育學科課程構成。這個課程結構看似合理,實際上存在許多弊端。如:各類課程比例失調,必修課比例過大,選修課比例偏小;教育理論課課時過少,課程設置過於單一;公共課種類過少等。就專業課程而言,我國師範院校的專業課比重明顯偏低;“三課”——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實施也往往流於形式。針對課程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對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應呈現開放性特征,把課程置於整個社會發展的文化環境中進行設計和調整。在考慮課程的傳統性、穩定性和繼承性的同時,對社會需要、科技發展、新思想、新事物作出迅速反應;在考慮課程的完整性和係統性的同時,增加小型化、專題化、即時性的課程內容,保證信息的強度、濃度和時效性。
(二)強化實踐性課程
教師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需要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與一些國家相比,我國教師的職前培養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實踐課與理論課相比微乎其微,學校很少組織學生開展教育調查、教學觀摩、模擬教學等活動。就連對學生從教技能的鍛煉起關鍵作用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也存在著時間短、次數少、實習基地少、指導教師少、流於形式等諸多問題。
實踐性課程是教師培養中的關鍵一環,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實踐的基礎。因此,強化實踐性課程要做到:以教師需要為本,強調可操作性;以教育發展、學校發展要求為導向,強調實用性;以培養教師創造能力為主,強調實踐性。除了增加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的時間,還可以開設以下課程:以校本課程的理論和實務為重點的課程論;以教育過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為主的教學論與教學法;以課件製作和多媒體運用為主的教學心理學;以教師行動研究策略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此外,還要建立師範大學與中小學的夥伴關係,為師範生提供類似於臨床醫院的教學實踐情境。
(三)整合課程內容
近年來,由於學科發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的綜合,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大量研究課題已經不能用傳統的知識板塊來機械劃分,綜合已經成為主要趨勢。教師的課程改革也要與學科的這種發展趨勢相適應,即體現綜合化:一是整合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打破學科界限,注重課程之間的有機聯係,溝通課程之間的關係,並將一些學科專業課程調和統一於實際的教學情境,使學科充分應用於教育專業知識的研究;二是加強教育專業課程本身的內在整合;三是加強綜合課程,開設一定數量的交叉課程、廣域課程、融合課程,探索多樣化、係列化的研究性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