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美麗杭州”文化生活新空間——杭報集團在文創園開發建設中的探索與實踐
曹迪民鄒箭峰周誌成
近十年來,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報業、傳統媒體生存危機日益加劇。麵對挑戰,中國各傳媒集團紛紛尋求轉型升級之道。杭報集團的解決方案是:加快構建以現代傳媒產業為支柱的文化產業體係,拓展文化產業領域,成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國富民強,安居樂業,社會公平,穩定安康”的“美麗中國”不僅要恢複自然生態之美,持續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更要建設以人為本的人文之美。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啟發指導下,“臨平新天地文創園”是杭報集團選擇轉型升級的有效載體。這一項目運營的模式是報業經濟向新型文化創意產業延伸的有益探索,也是杭報集團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大突破。
一、文創園的興起
“文化創意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中國獨有的概念。國外隻有“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LOFT,藝術家自發地聚集。而在中國,給這樣的聚集限定了一個清晰的邊界,給予掛牌,並人為地進行規劃,從而產生“文化創意園區”這一概念。
1998年,英國政府出台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最早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
有資料顯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並以5%的速度遞增。於是,創意產業被視為能夠替代傳統“第二產業”的新興“第四產業”,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
另一方麵,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深入,特別是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文化生產力”的概念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朝陽產業越來越受重視。在此背景下,創意產業園區作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效形式和載體而不斷湧現:諸如文化藝術、設計、廣告、公關等以創意為主的個人工作室或服務性公司,集中在一個特色區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態和創意服務產業鏈。
二、文創園麵臨版本升級
文化創意園區的發展模式分市場導向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前者以工業遺存獨特的結構和低廉的租金、市場對創意產業的需求,吸引設計者、藝術工作者,自發形成“創意園區”。我們稱之為“文創園1.0版本”。“文創園1.0版本”已經麵臨升級的壓力:
(一)園區實力偏弱,定位不清,產業功能無法實現
從用房性質看,杭州市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園中,利用舊工業廠房改造的占60%。由於依托老建築創建的園區租金低、周邊配套設施齊全,因此往往簡單“粉刷”後就交付使用,一般改造、修繕費用均在500萬元以下。從開發主體的基本職能看,大多數被調查園區開發主體目前仍然是簡單地扮演“二房東”的角色,忙於迅速回收成本。投資額明顯偏小,自然也無法有效構建文化創意產業體係。在“增值服務”提供方麵明顯不足,對文創園區企業產業鏈的形成、市場推廣等都產生了明顯的製約。
(二)吸納中小企業為主,社會影響力小
以杭州市為例,對市區16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進行摸底調查:文化創意園平均集聚企業數量為30家,人均營業收入28萬元,入駐企業基本沒有稅收貢獻。園區注冊企業資金主要集中在50萬元以下,比例達到70%,並且有一半的企業注冊資本還不到10萬元。在148家文化創意企業中,員工人數10人以下的企業高達108家,占總數的73%;30人以上的企業隻占總數的7%,基本屬於孵化期的小微企業,入駐的具有品牌效應、競爭力強的知名企業很少,最終導致園區搞“圈子文化”,缺少社會關注,更缺乏民眾的體驗感。
(三)商業壓迫文創,不能水乳交融
這一情況在一些定位文化、時尚的創意產業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由於運營主體缺乏實力,也缺少運營經驗,加上“賺快錢”的思維主導,在商業配套部分的招商和業態比例、業態搭配上的把控也存在很多不足,導致商業畸形繁榮,文創業態缺乏特色,更難以形成產業集群。
(四)管理能力不足,喪失文創活力
文創園1.0從自發形成,到策劃與規劃,創意園區不再隻是單純的藝術家聚集地,文創園區的服務人群開始從大眾化向中高檔的白領階層邁進,最具活力的藝術家因承受不起逐漸抬高的租金,開始從創意園區退出。而有些園區則淪為簡單的商務樓,逐漸失去了原生態的活力。
由於以上缺陷,目前從全國的實踐看,利用工業舊廠房、曆史建築改造而來的創意園區正逐漸被政府規劃所取代。後者由政府帶動社會相關力量對特定區域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利用,依托工業舊廠房、曆史建築或新建樓宇,以政策規劃、引導形成“產業園區”。
從市場自發到政府引導,不徹底擺脫傳統開發模式,仍無法有效促進“產業核心功能”的轉化。在這一背景下,大型的、有實力的傳媒集團適時地介入。以杭報集團為例,其開發的“臨平新天地文化創意生活綜合體”項目,推動“文創園”進入更高級的2.0版本。
三、傳媒集團轉型升級的新平台
杭報集團正在從報業集團走向現代傳媒集團,成為文化創業戰略投資者,最終成為大型文化傳播集團。杭報集團“十二五”規劃已經確立了,加快構建以現代傳媒產業為支柱的文化產業體係,拓展文化產業領域,成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
“臨平新天地文創園”是杭報集團選擇轉型升級的有效載體,是報業經濟向新型文化創意產業延伸的有益探索,也是集團多元拓展的重大突破。除了有序推進“臨平新天地文化創意生活綜合體”,集團還開發了富陽陽光文化創意大廈、九堡數字出版產業基地、都快傳媒藝術品中心建設,初步形成了集團文化創意產業“三園一中心”格局。
其中,“臨平新天地文創園”將規劃、發展成為“創意設計、現代傳媒、文化娛樂、旅遊休閑”四大產業鏈並舉的文化創意綜合體。該項目位於杭州餘杭區臨平藕花洲大街和東湖路交界處,是臨平重要工業遺存保護項目。園區占地麵積60多畝,由2幢新大廈、15幢原老綢廠工業遺存組成,預計總投資約6億元。項目建成後將是餘杭文創、旅遊大型綜合體,也將成為杭州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和文化新地標。
傳媒集團介入文創園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其優勢也十分明顯:
(一)產業優勢
杭報集團擁有完整的的傳媒產業鏈和管理經驗,連續多年高速發展,產業規模長期居全國省會城市黨報前列,具備豐富的大型文化和創意活動策劃、運作能力,有利於園區文化創意企業集聚、文化產業升級。
(二)傳播優勢
杭報集團擁有報紙、網絡、電視、電台全媒體傳播資源,對項目進行全案策劃報道,對項目的推廣具有無可比擬的傳播優勢。
(三)政策優勢
作為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單位,能夠取得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各方麵的支持。在實際操作中,傳媒集團能夠真正實現政策引導和市場化手段的最佳結合。
(四)多元拓展和人才戰略的新平台
文創園緊緊圍繞“傳播”這一核心優勢做文章,有利於增加傳媒集團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推動文化創意領域的產業化和互動,打造一個成規模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最終形成傳媒集團的盈利渠道。此外,文化創意產業不同於一般產業的主要特點在於它是以人的創造力為核心的。人的創造力在整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是最源頭的推動力,沒有創意人才,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園區都很難獲得大的發展。傳媒行業在文化創意行業中有著特殊地位,決定了集團人才戰略可以在文創園基礎上進行孵化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