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附希特勒避免不了覆滅的命運(2 / 3)

楊傑進一步談到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準備了兩支軍隊,一支突擊軍,一支反攻軍,用在攻擊與奇襲方麵。蘇德戰爭發生後,蘇聯的突擊隊用不上,而反攻力量則在國境附近發生相當的效果,又因蘇聯的後備力及戰爭潛力都很大,所以將來可立於不敗之地,他說:“將來或在某地予敵以決定的打擊,萬一在某一戰線上作一長期對峙,則將來要看蘇、英、美及各小國自身之掙紮而定,這種力量若能伸張,則1918年的戰爭結果可以重演,希特勒或至自殺,而德國民族仍然存在。”楊傑如此明白地提出日後的可能結局,的確是軍事家的遠見卓識,曆史證實了楊傑科學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楊傑能夠在五年之前,德國侵蘇淩厲莫當之時,就判斷德國要敗,並且指出法西斯政權的末日是“希特勒或至自殺”,這與楊傑對德國的政局分析,對希特勒等人物的正確理解是分不開的。

其次,楊傑指出,希特勒雖然改變了失敗的閃電戰計劃,卻改變不了覆滅的命運。戰爭的進程,正如楊傑所料,1941年希特勒進攻莫斯科的失敗,這就粉碎了德國法西斯閃擊蘇聯的好夢,使戰爭的結束成為遙遙無期,希特勒不得不變更自己的作戰計劃,隻好以奪取資源、削弱蘇軍的作戰力量來代替莫斯科的攻取。

於是,高加索這塊豐富石油產地的攻取,便是希特勒應付長期戰爭的手段。他第一步要做到占領油田,以斷絕蘇聯戰爭摩托的糧食;第二步再利用油田,使之繼續生產,以延續軸心軍隊的壽命。楊傑分析說,高加索是世界石油的寶庫,全世界石油的儲藏量約有九百萬萬噸,高加索的儲量占百分之二十,共有一百八十萬萬噸。全部油田分為三大區域,一區以邁科普為中心,年產石油約四百五十萬噸,僅點全蘇聯生產量百分之七,一區以格羅昔尼為中心,產量比邁科普多一些。這兩區雖然被德軍占領了,但最大的油田區卻是外高加索的巴庫,仍然控製在蘇聯軍隊手裏。巴庫石油的產量約占蘇聯生產量百分之七十五,德國軍隊如果不能占領巴庫就等於沒有占領高加索。

盡管渡克將軍雖然不惜犧牲一切驅使著疲憊的德軍企圖越過高加索山,向巴統和巴庫前進,但是在崎嶇而又陌生的羊腸小道上,德軍已失去了裝備上的優越勢,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楊傑指出:“即令德軍占領整個高加索,蘇聯卻不會中止抵抗”楊傑:《蘇德的石油戰爭》,重慶《新華日報》1942年春……因為蘇聯預先在安全地帶存儲著足以維持長期戰爭的油量“同時在蘇聯東部的廣大領土上進行著大規模的石油礦開采運動。當然,希特勒進攻高加索的目的,除了奪取豐富的石油之外,還企圖以高加索作為進窺中東的橋梁,占領高加索以切斷蘇聯通伊朗的國際路線,占領高加索以爭奪土耳其等。因此,希特勒的計劃雖好,但是”高加索戰爭是整個反侵略戰爭的一環,在北麵,斯大林格勒在德軍七十五萬大軍圍攻下,屹然不動;在南麵,英國在伊朗和伊拉克邊境的防禦力量已經積極加強。希特勒如攻不下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的德軍始終是蘇聯的囊中之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油田可以延續德國戰爭機器的生命,也可以把德國戰爭機器的生命斷送。所以,希特勒盡管變更了作戰計劃,卻終究改變不了他覆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