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對象具有社會性教師的勞動對象不是無生命的自然物質材料,而是學生。學生是有思想、有意識、有感情、有智慧、有個性的人,這就決定了教師勞動對象具有社會性。首先,學生來源於社會,來自社會的單細胞——家庭。他們受各方麵的教育和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這些千差萬別的青少年,就是教師勞動的對象。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勞動者,是人類文明的新一代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教師受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要把億萬青少年培養成為合格的勞動者,這就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最後,學生是不斷發展的人。青少年年齡小,身上的個性和特征尚處在發展變化之中,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時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教育規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二)工作具有複雜性
教師所“鑄造”的人才“產品”,不能像物質生產那樣,用同一個模版去加工,而是要按照教育規律,根據不同對象,運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去精心雕塑。教師工作極為複雜,首先表現在教育對象的千姿百態,每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特殊的世界,教師必須要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其次,教師工作的複雜,還表現在教育內容的多方麵,教師不僅要“傳道”,同時要“授業”,還要“解惑”,這就需要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和掌握熟練的技能,且不斷更新。再次,教師工作的複雜,還表現在教育的場所不受任何限製,隻要有學生活動的地方,教師的身影就出現在那裏。教師的工作時間也沒有時間限製。最後,教師的勞動是腦力勞動,是複雜勞動。其勞動過程,是教師知識、技能、智慧、品德的綜合運用的過程,也是消化、傳遞、發展科學知識技能的過程。
(三)勞動具有創造性
教師的勞動是創造性勞動,不僅要遵循教育規律,更需要發揮創造精神。
1.培養創造性人才是我國的重要國策。在我們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競爭、科學技術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都是人才的競爭。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性人才已成為國家的重要國策。現在倡導自主創新,就更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創新性地培養人才。
2.社會的發展需要創造。社會進步需要一代超過一代的人才,教師的勞動是自覺的、有目的地培養後來居上的新一代,教育活動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創造精神的必要性。
3.教師的勞動過程本身具有創造性。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需要創造。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模式,“教有法而無定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正是創造性的表現。
4.教育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開展。教育對象的千差萬別,教育條件的千變萬化,決定了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去開展教育。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特別是對突發事件,快速作出反應,恰當運用教育機智。
5.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還表現在教學藝術上。教師要把抽象的知識,通過形象直觀的手法傳授給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些都是創造性教學藝術的表現。
(四)言行具有示範性
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榜樣作用。學生一般都很崇敬老師、尊重教師,樂意接受教師的影響,希望得到教師的注意、關懷、重視和鼓勵。教師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對學生起著示範作用。具體說來,首先,教師的勞動工具主要是教師的個性品質、知識才能、情感意誌以及傳授知識的技巧和本領。言傳身教是教師勞動的顯著特點,教師傳授知識,交流感情,主要靠語言表達,語言是傳道授業的重要媒介。做學生思想工作,要用通俗的語言講解深刻的哲理,既要動聽又應當具有感染力,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感情鮮明、邏輯嚴密的語言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次,道德行為是教師心靈的軌跡。教師的行為隨時隨地都受到學生的監督和模仿,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品德高尚的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在教育教學上也更容易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後,教師的言行示範,還表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示範表演,再現教材內容,使學生真正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實驗或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科學知識一步步剖析,具體而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但指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則處處離不開教師的操作與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