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抓機製創新,建立充滿活力的建設機製。新農村建設是全新的偉大事業,是艱巨的曆史任務,隻有調動全社會各個方麵的積極性,建立充滿活力的建設機製,其遠大目標才能順利實現。各地在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農民主體、社會參與、改革推動、城市帶動的建設機製。浙江省委省政府注重於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支持、共同投入、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從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比較高,民營企業和富起來的能人比較多的實際出發,全省上下廣泛開展了“三個雙萬結對共建新農村”(萬家企業結對萬個村、萬個城市文明單位結對萬個村和萬名科技人員結對萬個村)活動。
中部地區發展戰略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應該在經濟方麵,不斷幫助農民開拓增收渠道,圍繞農民增收提供相應的農村公共產品,如搞好公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民的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致富的能力。同時也要解決農民生活困難問題,尤其是解決農民飲用水、義務教育問題。至於其他方麵,如農村改廁、優化居住環境、文化建設等方麵,可以晚一步進行。
1.采用靈活多樣宣傳形式,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深層次理解。新農村建設的宣傳,要突破文件下達和召開群眾會議的舊模式,可結合當地的傳統優秀的文化,利用農村喜慶集會的日子,或者利用科技宣講隊培訓農民的時間,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目標和內容傳達給農民。在宣傳時,要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給農民講清楚幾點:一是新農村建設是一項係統的、長期的過程,農民的富裕不能急於求成,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政府和農民共同製定發展的戰略計劃和規劃,並以製度的形式穩定下來。二是貧困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的新農村建設比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的資本,但又最缺少自有資本。在建設中,要利用好國家財政支農資金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的政策的同時,充分考慮貧困農村地區勞動力相對價廉的比較優勢,激勵農民通過“一事一議”籌工籌勞,但要避免因為新農村建設而加重農民的負擔,農民因致富而返貧。三是要講清楚新農村建設的現階段為何需要政府推動。根據公共經濟理論,在一個貧困和弱質產業(農業)、弱質人群的集中地,產品的公共特征相對更為廣泛和表象,即使有些在正常市場經濟下的私人產品也會在該地區具備公共產品的某些特性。因而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的推動,但也要避免農民因為政府的推動而變得對政府的更加依賴,忘記了自己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主體。
2.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以工業化、城市化帶動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要“跳出”農村建設的圈子,不能就農村建設搞農村建設。能否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長效機製,是確保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的重要條件。如果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城市化就背離了新農村建設的使命和初衷。要根據“兩個趨向”的科學論斷,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帶動作用,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製。一是要發揮工業和城市集聚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的功能,讓更多的農民在第二、三產業穩定就業,讓進城的農民“市民化”。二是加速工農業交彙融合、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進程,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形成一大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產業化特色明顯的塊狀農業和品牌農產品。三是要發揮城市現代文明對農村的輻射作用,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和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