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抓好工業的同時,他們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推進第三產業,積極構建和諧穩定的農村經濟結構。一是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全村主要大力發展高蛋白玉米、優質小麥等高效糧食作物3400畝;二是大打紅棗戰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根據本村實際,發展紅棗經濟林1200畝;三是規模發展養殖業,以“養雞、養豬、養奶牛,農業轉化多增收”為指導思想,以規模養殖為重點,建成了占地40畝的規模養殖小區,農業收入占到經濟總收入的20%,使董村呈現出了工業帶動、三業並進的良好勢頭。
經濟發展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村黨支部、村委會又把興辦公益事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來抓。首先他們把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作為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作,投資130萬元,新建了麵積達1820平方米的3層教學樓,並配備了電腦和聲樂電器,更新了課桌,每年還都投入大量資金充實教學設備、改進辦學條件,改善教師生活。其次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村中心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園和2條800米的綠色長廊,在村內11條大街小巷安裝了路燈196盞。為徹底整治村容村貌,董村建立了長效衛生機製,製定出台了嚴格的門前三包衛生責任製,組建了一支由10人、4輛車組成的環衛隊,每年出資3萬元對村內生活垃圾進行定時定點清理。不僅如此,董村還建起了一座高標準的幼兒園、一個功能齊全的老年活動中心、2個美容美發中心、2個洗浴中心、3個衛生所、實行全縣農業用電最低價、村民吃水免費、農網改造和農戶安裝有線電視補貼等一係列福利性措施。
2006年春,他們首先對董村的門戶——幸福路進行了徹底整改,拓寬了路麵、修築了路肩、改造了路燈,總投資達11萬多元;其次是投資近30萬元,大搞村內綠化,見縫插針地栽植各種樹木28萬株;三是投資20萬元,新打井4眼,埋設地下管道2000米,修補防滲渠道1500米,保證了全村的農業生產用水;四是新發展紅棗麵積500畝,並多次聘請紅棗專家對農民進行培訓,同時,要做好紅棗的加工轉化工作,計劃投資60萬元新建一個紅棗加工廠和一座冷庫,為棗農解決後顧之憂。
該村是企業帶動型的典型代表。
五、河南省許昌縣小召鄉北寨村
河南省許昌縣小召鄉北寨村過去有10多家小造紙廠,雖然多年是鄉裏的納稅“狀元村”,但對地下水造成較大汙染。群眾跟縣裏反映,要求關閉紙廠,尋找新的致富門路。為此,許昌縣有關部門一邊及時關閉所有紙廠,一邊給農民提供小額貸款,聘請技術專家,引導農民種果樹。現在,該村不僅水變清了,而且群眾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如今,在有著70多萬農業人口的許昌縣,像這樣黨委政府圍繞農民意願搞服務的事兒不勝枚舉。
中共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後,許昌縣委一班人認識到: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角。要求全縣各級黨員幹部了解農民意願,啟發農民智慧,傾力為農民服務,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大顯身手。
賣糧難曾一度困擾著這個縣的農民。為從根本上破解這一難題,這個縣一邊向農民推廣新、優、特品種,調整種植結構,一邊通過出台優惠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實行優勢互補,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目前,這個縣以華龍集團公司許昌分公司、湖雪麵粉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業龍頭企業“航母”就有10多家,使這個縣60多萬畝優質小麥不用外銷就被原地“消化”,價格還高出普通小麥的15%。
而針對農民提出的農閑時活兒難找、錢難掙的問題,這個縣在有針對性地對農民搞好崗前免費培訓的基礎上,通過大力發展適合農民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先後使20多萬農民不出縣就找到了“淘金”的路子,且月薪不低於600元。
有了黨委政府的周到服務,農民的創業激情也越發高漲。目前這個縣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發製品、豆製品、童鞋、重型機械4個加工出口基地。
農民腰包鼓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更唱起了“主角”。在這個縣蔣李集鎮寇莊村,由於全村發展汽車玻璃製造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家家戶戶都蓋起了由鄉裏統一規劃的20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用上了沼氣,村裏還建起了健身場,村容村貌更是整潔靚麗。
“隻要黨委政府搞好引導服務,讓農民按自己的意願去實踐,新農村建設的步子就會邁好!”許昌縣委書記王桂梅如是說。正是按照這一思路,目前,許昌縣村民自治、農村文化建設、出口創彙等多項工作分別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