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選準村主導產業。新興村立足豐富的糧食資源,優越的區位優勢和黑龍江新勝蛋禽批發市場、雀巢公司、大眾肉聯等周邊龍頭企業,把畜牧業作為村主導產業,通過宣傳引導、幹部帶頭、典型帶動、政策扶持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推進畜牧業發展。截至2005年末,全村蛋雞飼養量達35萬隻,奶牛存欄1280頭,生豬飼養量3810頭,從事畜牧業生產的農戶已達485戶,占全村總戶數的668%。新興村積極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首先,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共為農戶落實青貯玉米補貼資金25萬元,落實畜牧繁育良種補貼128萬元。其次,幫助農戶獲得貸款,共協調擔保貸款150萬元。再次,完善基礎設施。對進入小區的養殖戶,無償為其提供建設用地,修路,接通電力設施等。然後,全村組織成立了畜牧養殖協會,協助村“兩委”無償地為農戶提供生產、防疫、治療等係列、全方位服務。最後,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按照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推進、標準化管理的要求,堅持以科技為導向,大力推廣應用各類先進養殖技術和高產飼養模式,努力實現畜牧業提質增效和產業提檔升級。目前,新興村80%以上養雞戶采取高產飼養模式,蛋雞生產效益得到明顯提高,每隻雞年產蛋量由原來的270枚提高到280枚,並且生產成本下降了12%,僅此一項,全村每年可實現增收200萬元;全村120個奶牛養殖戶全部應用了青貯飼料,年增加鮮奶量900噸,實現增收100萬元。
3.多業並舉全麵發展。幾年來,新興村形成了以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為主的產業格局,擴大了村民收入來源,也帶動了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該村堅持保護和開發農業資源,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製度,按照資源條件和市場狀況發展玉米、水稻和瓜菜等作物。目前,玉米種植麵積占總麵積的80%,水稻和瓜菜等經濟作物麵積占20%。豐富的玉米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該村發展養殖專業戶485戶,占全村總戶數68%,形成了蛋雞、奶牛、生豬規模化養殖。在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的基礎上,新興村充分利用村內有多家企業的條件,建設發展運輸業。目前有21家企業設在新興村內,覆蓋製藥、糧食加工、機械電子、禽蛋加工等多個領域。圍繞這些企業,大力發展運輸業。全村共有運輸車200台。運輸產業已成為村民的一大致富產業。目前,全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的人數,分別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33%,256%、157%,其餘多從事常年或季節性務工經商。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和務工經商,分別占人均收入的199%、466%、155%、163%。
新興村的發展主要得益於依據本村的資源、環境優勢選準主導產業,幫助農民發家致富。有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後,新農村建設就有了相應的經濟基礎。目前,村領導班子正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從實際出發製定了本村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如今新興村的發展已經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軌道。
四、山西省太穀縣董村
董村現有人口2558人,勞動力970人,耕地麵積4639畝。近年來,該村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單位麵積生產效益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企業,以工促農,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使全村經濟步入了快車道。與此同時,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兩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互動發展,全村呈現出環境衛生整潔、群眾安居樂業、鄉風健康向上、和諧發展的景象。從2002年起,連續4年被授予“省級文明村”。
1982年,太穀縣委政府確立了“工業強縣”戰略,縣裏最大的瑪鋼企業之一太穀瑪鋼實業有限公司入駐該村,村黨支部、村委會抓住這一契機,提出了快速建設工業強村的發展思路。製定出台了一係列扶持獎勵和優惠政策,鼓勵本村能人創辦和吸引外來企業入駐本村。短短幾年時間,除亞洲最大的瑪鋼企業——太穀瑪鋼有限公司和太穀瑪鋼實業公司外,先後又有榮成瑪鋼、新平碳素、鐵藝鑄造、財達瑪鋼、萬江瑪鋼、吉隆瑪鋼等11家大型企業在董村安營紮寨,同時村內發展起各類企業、商業網點200餘家,還在全國設立瑪鋼經銷點30餘家,最大的銷售額超過了億元。工業企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全村970個勞動力,80%的在工業企業工作,人均年工資超過了1萬元,此外還吸引了外來勞力2000多人。2005年董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07億元,工農業產值達342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055元,遠遠超出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