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從甘地的土布運動看英印文化之間的衝突(1)(2 / 3)

十九歲時,以開除種姓身份作為代價,他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在那裏甘地曾試圖讓自己變成一位英國紳士,他打領帶,學跳舞,並且常常出沒於晚會和沙龍之中,但是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成功。這樣的結局和他內向的性格、深厚的宗教責任感和不善言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此外,當時正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階級矛盾尖銳化之際,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來的無法掩飾的弊端使甘地更加清醒而且更加堅定的認識到:印度絕對不可以走西方式的發展道路。作為一個有色人種的他,在西方所受到的歧視和西方對印度瘋狂的殖民掠奪,加深了他對西方工業化道路的憎惡心理。甘地在西方的經曆並沒有使他對西方文明產生非常大的向往,與其相反的是,他對現代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文化的負麵結果也看得更清楚。

在甘地看來,作為一個印度人,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尋找一條符合印度國情的救國之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逐漸成熟,甘地的思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甘地意識到想要使印度真正地走向獨立,不能盲目的在外國文化中去找尋答案,而應從印度民族的傳統觀念中去尋找真理之源。他後來提出的經濟和政治上的“自治”,便來源於梵文,其深層含義蘊涵於印度教的基本教義之中。

印度民族民主主義思想家、國大黨激進派領袖提拉克對甘地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早在1895年他就首先提出自治口號,1905-1908年印度民族鬥爭的實際領導人——溫和派領袖戈克利於1915年去世後,開始了國大黨曆史上的提拉克時代。提拉克曾創辦《雄獅周報》和《馬拉特人報》,揭露殖民者的殘暴和專橫,宣傳民族主義思想。1885年12月國大黨成立之後,積極參與活動,逐漸成為激進派的領袖,反對溫和派的改良主義,主張采取一切手段,依靠人民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的完全獨立。而且於1905年為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分割孟加拉的法案,提拉克領導激進派號召抗議,這種抗議活動後來發展為全國性的提倡國貨和抵製英貨、司瓦德希(自產)運動。甘地在這方麵繼承和發揚了提拉克的思想。

甘地思想的來源並不限於印度傳統文化,西方一些人道主義思想家的著作對甘地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甘地曾說過,有三位現代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並且能不斷地使他產生欽佩之情,他們就是賴昌德巴伊、托爾斯泰、魯斯金。在自傳中,甘地曾多次提到約翰?魯斯金,他說魯斯金的《直到這最後一刻》激勵了他一生,並且他還讀過約翰?魯斯金的著作——《給那後來的》,他說“我相信我在魯斯金這部巨作中發現了我內心深處一些最深切的信念,這是它吸引我並改變我生活的根本原因。這些信念包括:一、個體的利益存在於集體之中;二、工作並無貴賤,律師同理發師具有同樣的價值,依靠工作謀生是人們共有的權利;三、隻有勞動者的生活,像種地的人和做手工的人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為了體現這些信念,1904年甘地還在南非建立了鳳凰村。對甘地影響較大的還有托爾斯泰,甘地說:“托爾斯泰的著作《天國就在你心中》使我傾倒,這本書給我留下一個不可抹滅的印象。”1910年5月30日,甘地用一位德國籍好友卡倫巴赫無償捐贈的農場建立了“托爾斯泰村”,這是一個沒有暴力、人人平等的烏托邦王國。

總的來說,甘地的思想既源於印度傳統哲學的影響,同時與這些對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家們的想法又是不謀而合的,而且甘地的親身經曆和一些實踐活動促成了他的這種思想的形成。

二、土布運動思想的產生及土布運動的發展

土布運動思想是甘地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後開始萌發的,他主張實現印度自治,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則是非暴力不合作。不合作的內容很多,其中之一是抵製英國生產的布匹,使用印度的土布。

1.土布運動思想的產生

印度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化曆史傳統、宗教氣氛濃厚的農業古國。英國殖民統治摧毀了印度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結構,使農民和手工業者陷入破產和貧困,他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深惡痛絕,具有強烈的反英情緒。而甘地所處的時代,是英國殖民者用現代工業社會的文明猛烈衝擊著印度農業社會的文明,並且向這種古老的文明提出了空前挑戰的時代。而同時,這也是資本主義製度腐朽日益暴露的時代,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危機越來越嚴重。甘地親眼看到了印度工人失業、生活貧困和歐美各國精神墮落的現實,正是在這樣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在批判西方文明的過程中,甘地的土布運動思想也逐漸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