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漢苗邊界:清代清水江下遊的宗族建構與國家認同(1)(1 / 3)

龍澤江 李斌 吳才茂

清水江為沅江的上遊,自古為湖南聯結貴州“苗疆”的重要交通水道。清水江“上控黔東,下襟沅芷。囊百蠻而通食貨,順江流而達辰常。山川聳峻,楠木東流,界在黔楚之交,尤為峒苗砥柱”。清水江流域地區盛產優質木材,早在明朝正德年間便有朝廷委派官員到此采辦“皇木”的記載。清朝改土歸流以後,清水江航道得以大規模整治。水道的疏浚促進了清水江木材市場與人工營林業的發展。自明朝以來,漢族屯兵、商人、農民絡繹而來,逐漸入籍當地,從而使清水江下遊成為漢苗雜處的華夏與“苗疆”的邊緣。

作為一個漢化較深而又以苗族侗族認同為主的民族社區,清水江下遊近年來已成為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田野,產生了如中山大學張應強教授的《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遊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三聯書店,2006年)等優秀成果。但專門對清水江下遊苗族侗族宗族進行研究的成果還較少,主要有張銀鋒、張應強的《姓氏符號、家譜與宗族的建構邏輯——對黔東南一個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6期)。該文以黔東南的一個侗族村寨為考察對象,探討了地方社會中宗族組織建構、形成的特點。

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從社會史研究的角度,運用曆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清水江流域民族曆史文化研究中第一次大量使用苗族侗族家譜資料,考察清代清水江下遊邊緣族群的宗族活動及由此體現的國家認同。

一、清代清水江下遊的建祠修譜活動

中原王朝對清水江下遊的開發始於明朝。明朝初年,朝廷在今天柱、錦屏縣相繼設置了天柱、汶溪、銅鼓、新化、亮寨、隆裏等千戶所。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天柱所吏目朱梓奏請改所建縣,於是以天柱所、汶溪所及湖南省會同縣的一部分設置了天柱縣。錦屏則遲至清朝雍正五年(1727)才建縣。明末清初清水江下遊的建縣,既是王朝國家統治秩序向邊陲社會擴張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邊緣族群對國家權威認同的體現。《天柱縣初建縣治碑記》記載,萬曆十一年,守備周弘謨許諾建縣,苗民欣然樂從。後來周調走而建縣之事便擱置起來,於是引起苗侗社會的混亂。“當差諸苗樂於向化,報納雞糧千有餘石。厥後官遷事寢,戈鋌日生。”萬曆十九年朱梓來任天柱所吏目,朱梓“熟悉峒苗情狀,惟建縣一事可使久安”。“乃單騎入寨,宣布朝廷德化,許遵舊議建縣。二苗老(苗酋傅良嘴,陳文忠)率先諸苗輸誠納款。愛之如父母,畏之如神君。朱以苗裔歸附之誠,乃上便宜數十事,切中肯綮。”在建造縣治過程中,“諸苗自行輸木興工,創造堂宇二所,其文廟、明倫堂等項各有人承造。”建縣之後,苗民“易刀劍而牛犢,易左衽而冠裳,好勇習戰之風日益丕變。”

清朝雍正“改土歸流”以後,國家權威的強化與清水江木材市場的發展促進了邊陲與內地的聯係,加速了清水江中下遊苗侗社會的“王化”。如《乾隆清江廳誌》的描述:“經聖天子武功文教,恩威四訖,各大吏承流宣化及職此土者加意撫綏,休養生息,服教畏神數十年。向之言類侏離者,今則漸通禮數矣……苗裔競有通經應試如內地之仲家者,風會駸駸日上矣。”

清代乾隆年間,清水江下遊苗侗社會興起了宗族化運動,突出表現就是建祠修譜活動的大量出現。建祠修譜是宗族建構的主要內容。

清水江下遊的建祠修譜活動最早開始於康熙年間。乾隆年代是清水江下遊苗侗宗族建構的大發展時期,建祠修譜活動非常活躍。其中宗祠的修建活動尤為突出,僅在天柱一縣之內就修建了二十九座宗祠。相對於宗祠修建,乾隆年間的家譜編寫要少得多,是因為家譜編寫是一個係統的文化工程。特別是首修家譜,一般都要遠赴湖南、江西等漢族地區尋根問祖,抄錄同姓家譜。因而建祠易,修譜難。有些家譜在序言就記述了與外省漢族聯宗的過程。如樂氏族譜記載了乾隆甲寅年與湖北大冶聯宗的經過:

乾隆甲寅歲,承大冶縣宗先生諱和聲者,仲春初起程,泛舟跨漢江,飄鄂湖,途經三月,於初夏抵梓,雅意聯宗。噫!其憊甚矣!謂非先祖在天之靈,冥中默遣而來歟。亦先生誠意篤宗,不遺其親以來矣,手出譜本並序小引錄遺先君貫公,乃江西太和潛公原譜也。肇自(周代)宋大心公受姓,逮明初,紀年二千餘春,序派四十五世。前傳後續,有條不紊;宗功祖德,無美弗彰。合族聚觀之下,油然興孝敬之思,藹然動親親之意。百世以上,千裏而遙,精意所通,如感格一堂也。

樂氏族譜另一則序言則記敘了從建祠到修譜相距四十五年的經過:主修人樂大成之祖父於乾隆甲午年(1774)建祠,甲寅年(1794)獲湖北老譜。苦心數十年,與族人每欲玉成譜牒,至嘉慶丁卯(1807)作古而家譜尚未修成。其父欲繼其誌,然老而倦勤,便把修譜重任交到了樂大成手裏,並囑咐樂大成說:子年富力強,筆鋒頗得,且正值性成,盍偕各房幹事者共襄其美。於是,有國學生身份的樂大成至嘉慶己卯年(1819),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終於修成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