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孫子兵學流傳與編注述略(1)(2 / 3)

《孫子兵法》飲譽千年,傳抄翻刻者曆代不斷。自曹操開注《孫子》先河之後,更是注家蜂起,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紙本、竹簡本、白文本、注解本、單行本、叢書本、漢文本、少數民族文本(如滿文本、西夏文本)等。據現存有關書目統計,中國曆代注解批校《孫子》者有兩百一十家,各種版本近四百餘種。現存最早的版本是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1972年4月臨沂銀雀山一號和二號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先秦古籍。大批竹簡出土,特別是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等古佚書的重新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竹簡出土時浸泡在爛泥汙水中,朽壞殘斷情況十分嚴重,由中國大陸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等單位清洗整理。山東省博物館、北京大學、中科院曆史研究所等單位考釋校訂,逐步將全部四千多號整簡和殘簡編輯成書,由文物出版社陸續出版。1975年出版譯文本,戰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

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武經七書》本和南宋寧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宋刊《武經七書》現藏日本靜嘉堂。國內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采用中華學藝社借照靜嘉堂藏本膠片影印出版的《續古逸叢書》本。宋刊《十一家注孫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殘本。現存最早的《孫子》單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最早的少數民族文本是西夏文本。宋以後,《孫子》的版本很多,但大體上都是從《武經七書》本、《十一家注孫子》和《魏武帝注孫子》這三種版本演化而來,其中尤以《武經七書》本為最多。

現代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孫子》的首推郭化若將軍,其代表作是《孫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校刊用功最勤的是楊炳安《孫子會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注解信達準確見長的有軍事科學院戰理部《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解說通俗而深刻的有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戰士出版社1983年版)。

《孫子兵法》不僅在中國傳頌不絕,而且遠播全世界。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入日本,1660年譯成日文,1772年譯成法文,1905年譯成英文,1910年譯成德文。據統計,被譯成日、法、俄、英、德、意、捷克、羅馬尼亞、希臘、丹麥、西班牙、希伯來、阿拉伯、印度、泰米爾、印尼、朝鮮、蒙古、越南、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二十七種語言文本,不少文本還有不同譯本。全世界已有數千種關於《孫子》的專著先後問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十三篇奠基於春秋時代的孫武,基本完成於戰國中期或稍前的兵家,而定型於秦漢之際。以後雖有多次編訂之舉,但其基本內容和體製則無大變化。它的成書與《管子》、《墨子》相類,不但有一個過程,而且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戰爭經驗的基本總結和理論概括。

二、《孫子兵法》的注解與編訂

(一)《孫子》的幸免秦火與漢代的三次大編訂

《孫子兵法》一書問世後,雖受到普遍重視並得到廣泛流傳,但過了戰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其思想統治,曾大肆焚書。那麼,《孫子兵法》是否也被焚了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所謂“不中用者”,自然是指那些儒家的“詩書”之類,而《孫子兵法》作為一種“用之無敵於天下”的兵經,自然會被看得較“詩書”為有用。所以估計它不會被燒。再從臨沂漢簡保存有大量兵書,而儒家經典則一無所獲這一事實來看,這種推斷也可得到旁證。果真如此,那麼,蕭何入關,收秦圖籍,《孫子兵法》就必在其內。餘嘉錫先生也說:“始皇不燒之,何又從而收之?”這話是可信的。

《孫子兵法》幸免秦火,至漢,又經曆了三次編訂。

第一次是張良、韓信“序次兵法”。所謂“序次”,餘嘉錫先生說,就是“校理”,至於是否曾編定目次,則不敢肯定。這次編訂,“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其時間當在韓信被貶(高帝六年,前201年)至被殺(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之間。這時,秦亡未久,挾書之律未除(惠帝四年,即前191年始除),獻書之路未開,在此情況下,竟得到一百八十多家,除來自鹹陽秘府外,絕無其他可能。其所定著之三十五家,雖文獻無征,未可確知,《孫子兵法》卻必在其中。漢簡《孫子兵法》,據考證,係漢初寫本;這樣,它就很可能是出於張、韓所序次的本子。而且,在臨沂漢簡逸文《見吳王》中既明確說是“十三扁(篇)”,那麼,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斷,《孫子兵法》在秦以前很可能就是十三篇,它的基本體製就是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