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的曆屆全國老年教育理論研討會對於老年教育學的學理探索起了重要作用。2001年在廣州舉辦的第五次老年教育理論研討會,著重研討了我國老年教育的“外部規律”和“內部規律”。張文範就此作了學術性很強的報告,提出並分析了老年教育在外部與時代、與經濟、與政治、與文化等四個辯證關係,在內部“教與學”“統一要求與因人因材因需施教”“學員水平與教學層次”等三個辯證關係,為深入研究老年教育規律指明了思路。2003年在安徽宣城召開的第六次老年教育理論研討會,著重研討了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羅炳權顧問作了《為建立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老年教育體係而努力》的報告,提出把“老年人全麵提高素質,創造幸福生活”作為貫通在“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的老年大學20字辦學宗旨中的“最高理念”。這次研討會對於老年教育學術研究進一步展開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正是基於這樣的初步基礎,2005年11月在天津召開的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所產生的常務理事會決定成立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2006年4月在南京召開的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又決定把建構老年教育學學科研究列入任期目標。2008年1月,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了“構建老年教育學學科的可行性研究”的課題組會議,形成了《構建老年教育學學科的可行性報告》,《報告》明確指出:“與會者經過充分討論達到共識,對‘構建老年教育學的可行性’作了基本上肯定的回答,決定用2008-2010三年的時間,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一部關於老年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的探討性的學術著作,為全國1000多所具有一定規模老年大學提供理論指導,為形成中國老年教育學的學科奠定基礎。”

二、中國老年教育學學術研究和學科建構的必要性

學術研究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研究,作為其成果的概念、判斷、推理,有著一定的抽象性。相信經驗、認為隻有經驗才可靠的人們,往往以所謂“空洞抽象無用”來看待它;學科建構難度很高,需要付出長期而又堅韌的努力方能奏效,注重現實、缺乏長遠眼光的人們往往對此沒有信心。回答他們的疑慮,必須首先說清楚老年教育學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構的必要性。

(一)中國老年教育學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構是老年教育實踐的呼聲

從實踐需要來論證理論工作意義是最有說服力的。恩格斯舉例說:“……和其他科學一樣,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是從丈量土地和測量容積,計算時間和製造機械中產生的。”中國老年教育學也是如此,它在我國老年教育實踐需要的呼喚下孕育、產生和發展。從實踐來看,在老年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如下的三個問題:

1.盲目的實踐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真切追求的問題

在我們沒有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學術說明的時候,我們的實踐總具有盲目性和搖擺性。中國若沒有老年教育學這門學問,中國的老年教育是無法掙脫盲目性和搖擺性的幹擾的。直到現在,還有一些老年大學的校長認為:老年人到老年大學來學習就是為了消磨時光,玩玩求樂。這樣的認識,第一是表麵的,因為快樂是一種心理感受。在老年大學引起快樂感覺是因為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習有得的快樂,不僅是感官愉悅,尤其是精神舒暢。第二是片麵的,固然有許多老年學員是奔健康快樂而來的,但也有大量老年學員是為知識更新而來,為開闊視界而來,為參與社會而來,為實現自我而來。這些老年學員的快樂是為價值實現而鼓舞,而甜蜜,而振奮。

2.對老年教育實踐的眾多不同意見長期不能解決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老年教育實踐經驗的積累和進一步豐富,隨著理論學術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國老年教育界內的不同見解也在增多,爭論也時有出現。按照“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不同意見的出現是正常的,有益的,但討論的結果應該有利於真理的取得,意誌的統一,實踐的進展。也就是說,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上,既要承認矛盾,又要解決矛盾。有些認識矛盾長期不能解決,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們的理論研究不深入,學術能力不夠強是重要原因。舉“休閑教育”為例。老年教育是不是“積極休閑”的教育?肯定的和否定的都有,而且各持己見,到後來,大家幹脆都回避。其實,我們研究從亞裏士多德到馬克思的休閑思想,就會懂得:休閑是人在非生產勞動時間裏從事的活動。這活動既可以是日常的遊戲,也可以是創造性的活動,但他們都是自由的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已經完成生產勞動曆史任務的老年人,其時間基本上是自由時間,其活動也基本上是休閑活動,而仍懷有進取心的老年人選擇學習作為生活方式,這正是一種積極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