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四川省城鎮實際失業率居高不下,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需求短缺比失業(市場經濟周期比失業)凸顯,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呈現獨具特色的“失業型經濟增長”。
二、四川省就業數量變化趨勢的分析
“九五”時期以來,伴隨著經濟體製轉軌、企業改革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入世初期衝擊,四川省就業情況明顯不同於以前時期,全社會就業總量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關係,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係數下降,且為負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速度變緩,城鎮實際失業率居高不下。針對“九五”時期的特點,通過對三大產業、城鎮和鄉村、公有製經濟與非公有製經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不同規模企業、正規經濟部門與非正規經濟就業數量的增減變化,實證分析變化趨勢和基本成因;同時指出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的主要方向是第三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中小企業、非正規經濟部門以及勞務輸出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一)三大產業就業數量變化趨勢
四川省近年全社會就業總量呈減少趨勢,唯有第三產業提供大量新的就業崗位,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已占全社會就業總量四分之一強。
四川省2001年全社會從業人員4424.02萬人,比1995年的
4606.85萬人減少182.83萬人,6年來年均減少30.47萬人,年均減幅0.66%。四川省第一產業(農業)從業人員從1993年開始逐年持續減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從1997年開始逐年持續減少,隻有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從1980年以來都是連續增長,並且最近幾年呈現加速增長勢頭。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增加量,不足以抵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減少量,四川省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量從1998年起已經連續四年出現持續減少趨勢。
從三大產業從業人員數量變化分析:
1.四川省2001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595.84萬人,比1995年的2846.82萬人減少250.98萬人,6年來年均減少41.83萬人,年均減幅15.3%。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必然會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並再配置,社會勞動力資源同樣遵循這個客觀經濟規律,勞動力必然會向具有更多就業機會的產業或地區流動轉移。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不充分就業的剩餘勞動力大量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吸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是“第二次農村改革”,農民工大批跨地區流動進入城鎮打工則是自發的“第三次農村改革”。
2.四川省2001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47.56萬人,比1995年的893.39萬人減少245.83萬人,6年來年均減少40.97萬人,年均減幅5.22%。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轉變,產業結構升級使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落後行業就業崗位萎縮,大中型企業減員增效和實施“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調整,以製造業為主的行業大幅度下崗減員,6年期間四川省製造業淨減少從業人員266.13萬人,隻有建築業從業人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