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變化與GDP增長,始終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進入“八五”時期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雙高增長與GDP較高速度增長呈現高度正相關,而就業總量在“八五”中期以來微弱增長,且進入“九五”中期後開始下降。這表明相對就業總量增加(勞動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言,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資本要素投入)帶動經濟總量擴張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更為重要因素;也表明由於人均投資水平提高(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人均資本增加,有了更多更好的機器設備)和技術進步(若投資於技術改造以及研究開發將提高生產技術),兩者綜合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更加推動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2.第一產業GDP、就業總量,勞動生產率增長趨勢分析
1980~2001年期間,四川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數的增長變化走勢在1992年出現“拐點”。即在1992年以前第一產業就業總量與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運行呈現正相關關係,但從1992年以後呈現負相關關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從1992年以後開始逐年持續減少,且減幅較大,到2001年時已低於1980年2638.03萬人的水平。2001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595.84萬人,比1992年的3200.21萬人減少604.37萬人,9年來年均減少67.15萬人。
同時期,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變化與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係;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雖然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相比一直處於最低水平,但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幅度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幅度基本持平,2001年比1980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分別提高9.8倍、10.3倍、9.6倍。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分析:四川省2001年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轉移就業總量為1182.96萬人(即:鄉村從業人員3778.80萬人減去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595.84萬人之差),比1980年118.61萬人增加1064.35萬人,年均轉移50.68萬人;2001年四川省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總量1182.96萬人,其中:有654.20萬人進入我省鄉鎮企業和進城務工經商,還有528.76萬人是勞務輸出和省外打工;四川省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之中已有五分之二是從鄉鎮企業和勞務打工獲得。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必然會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並再配置,勞動力也必然會向具有更多就業機會以及更高預期收入的產業或地區流動轉移,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所創造的就業需求,為勞動力流動提供了轉移就業機會,使農村不充分就業的剩餘勞動力大量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吸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是“第二次農村改革”,農民工大批跨地區湧入城鎮打工則是自發的“第二次農村改革”。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既開發利用了農村勞動力不充分就業或隱性失業的人力資源,又極大地提高了鄉村農民的經濟收入。
3.第二產業GDP、就業總量、勞動生產率增長趨勢分析
1980~2001年期間,四川省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人數的增長變化趨勢在1996年出現“拐點”,即在1996年以前,第二產業就業總量與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運行呈現正相關關係,但從1996年以後呈現負相關關係,第二產業就業總量從1996年以後開始逐年持續減少,且減幅較大。2001年第二產業就業總量647.56萬人比1980年的309.24萬人增加338.32萬人,但比1996年的913.04萬人減少265.48萬人,近5年來年均減少53.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