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實驗中學卓猷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所處位置,是小學所學算術數之後數的範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並且是以後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了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理論聯係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對立統一”、“實踐第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負數的意義。
難點: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鑒於初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思維比較活躍。
2.知識建構、心理調節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應用觀察、分析、比較等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愉快和進步。
三、教學方法
采取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大量的實例和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並利用計算機和投影膠片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
四、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四部分。
(一)創設情境,引入負數;
(二)聯係對比,突出重點;
(三)課堂練習,及時反饋;
(四)總結提高,滲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過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原始社會,從打獵記數開始,首先出現自然數,經過漫長歲月,人們用數“0”表示沒有,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在丈量土地進行分配時,又用小數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使同學們感到,數的第一次發展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需要。
隨之提問:同學們小學都學過哪些數?
為了給下節課講述有理數概念及分類作好鋪墊,我把學生們答出的數歸類為整數和分數。
那麼,小學學過的這些數能否滿足社會生產生活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呢?
為了體現負數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我選擇了三個學生較熟悉的例子,用計算機顯示動畫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學。
(計算機展示)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記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麼表示呢?珠穆朗瑪峰高出海平麵8848米,吐魯番盆地低於海平麵155米,怎樣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東走3米與向西走3米、收入50元與支出50元等等。還可以聯係抗洪實際,讓學生思考怎樣用數學來區分高於警戒水位1米與低於警戒水位1米?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維參與,興致勃勃的參與學習活動,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進入角色。
以上實例說明,小學學過的那些數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且數的局限也阻礙了數學自身向前發展。如小學遇到0-2、3-5這類題,我們當時感到束手無策。麵對以上種種矛盾及不便,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
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數的擴充勢在必行,擴充的根源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既然小學學過的數不能滿足需要,我們需要引出新的數。根據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零下5°C,比0°C低5°C,那麼有沒有比0還小的數呢?此時,負數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學生順利地接受了這一事實,負數自然而然地引出來了。
接下來講解正、負數的定義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采取聯係對比的方法,始終不脫離小學所學知識。在給出正、負數的定義時,我采取比較輕鬆的態度,盡量避免使概念複雜化:小學學過的大於零的數就是正數,負數就是在正數前麵加上一個“-”號。讓學生覺得數學並不難學。在講述正、負數的表示法、讀法後,強調這裏的“+”、“-”是性質符號,雖然與表示運算符號的加號、減號含義不同,但又能完全統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樣的。在學運算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