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海雯從中國來到美國,但她很快建立了一套適應美國社會的行為習慣模式。我常說海雯是中西合璧,她卻說是中美文化的小天使
海雯從中國來到美國,我怕她在行為習慣上與美國格格不入,因此,我特別注意她的行為習慣培養。小海雯在穿著打扮上仍然保持著中國孩子的特色,但她很快建立了一套適應美國社會的行為習慣模式。小孩子適應能力強,我常說海雯是中西合璧,中美文化的結晶。她卻笑著說她是中美文化的小天使,世界人民的好女兒。
我個人不是太相信有什麼天才之說,至少我相信我女兒沒有比其他同齡小孩有什麼更高的天賦。你看那些被人看作學習不好的學生,他們無法在書桌前靜靜地坐下來學習1個小時,但卻能在電子遊戲機前通宵達旦、廢寢忘食。他們能記下好幾打的歌星影星的大名,卻記不住幾個物理、化學的名詞。他們的大腦沒有問題,我認為問題在於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如何去開發、去引導。究竟我們父母應做些什麼呢?
我一直認為,所有健康的小孩在智力上都具備相差不多的天賦。小孩之所以學習不好,不外有以下三點:
其一,沒有得到父母的早期教育。幼童時期,哪個父母不覺得自己的小孩聰明可愛呢?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誘導、啟發下,天賦得以發揮,於是就成了聰明的孩子。而另一些孩子,一時貪玩或是天賦被扼殺、轉移或根本就無人關注就消失了,於是就成了所謂不聰明的小孩。
其二,國內的考試製度讓很多小孩失去學習的信心。從小孩上學那一天開始,我想許多小孩的天賦就被分數掩蓋得淡然無存。更可怕的是國內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製度,一次統考差一分兩分的成績,就決定了一個小孩上的是重點還是非重點學校。昨天還覺得自己的小孩是聰明的孩子,今天就因差一分沒考入重點學校而變得不聰明了。
其三,更多的時候,小孩因為習慣不好或教育不當而影響了學習進步。
我從培養海雯過程中感悟到培養習慣的重要性。2005年5月6日,我在《新世界時報》以《閑話培養習慣》為題寫了一篇短文,其中寫道:
很多人都有亂放東西的習慣,於是整天就為了找眼鏡、找鑰匙之類的事情忙得一塌糊塗。近來到過幾個老美家裏,發現一進門就有一個掛鑰匙的地方,覺得蠻有道理。回家是停車、開門、掛鑰匙三部曲,出門是拿鑰匙、關門、開車還是三部曲;隻要按部就班,就不會為鑰匙煩惱。
很多人找不到東西就怪自己記性差,就是不想建立一套規矩,養成一個天天把東西放在一個固定位置的好習慣。一時圖方便,最後常常要翻箱倒櫃,瞎折騰半天。浪費時間不說,還經常耽誤事。
其實,教育小孩從小養成好習慣,我認為還是蠻重要的。我女兒小時候開始用電腦,我就要求她先學指法打字,一開始會比別人慢,但一旦掌握了指法,你一定會比不學指法的人快很多。可能開始多花一點時間,但終身受益,會省下時間無數。
使用電腦時,硬盤裏的文件,不要圖省事,把所有文件堆在一個目錄下,像個垃圾場,找起來也費勁。建幾個文件夾,分門別類,既清楚,使用也方便。重要文件做一個備份,否則哪一天硬盤出毛病,找不回文件,捶胸頓足,為時已晚。不要抱僥幸心理,你想世貿大廈都會被恐怖分子襲擊而倒塌,你能保證硬盤決不出問題嗎?
讀書也一樣,養成一種習慣。一個概念,一個定理,一次弄懂,決不放過。學得慢沒有問題,學不好才是問題。就好比我們為了趕時間、搶速度,生產出不合格的零件,再把這些零件組裝成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會有好質量嗎?
我一直認為每個健康的小孩都有天賦,由於所處家庭的相異、環境的不同,其所表現的能力就會有一點差別。隻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醜小鴨也會長成小天鵝,烏龜會長成兔子,兔子會長成駿馬。隻是我們應該時刻提醒他們,是烏龜就要不屈不撓,是兔子就不要驕傲,是駿馬就讓他們奔跑。
《新世界時報》的專欄編輯蕭靖女士作了點評:
短文有幾層意思。一是要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幼時養成的好習慣,倘若堅持下來,不僅有益終生甚或惠澤後代。
而某種習慣之所以言“好”,值得培養堅持,不外是因為有用(workable)和適用(suitable)兩條吧?習慣問題一直是成年人和孩子爭執的焦點,成年人很容易把約定俗成的舊規或自己百試不爽的做法視為好習慣,因而對孩子們的不買賬和我行我素感到惱火,血壓升高。
很久以前,曾耳聞目睹鄰家孩子的父母執意要她養成用右手做事的“好習慣”:左手執筷,打;左手調羹,罵;左手寫字畫畫,打;左手執拍打乒乓,罵!很多年之後才明白,倚重左手並不是一個壞習慣,而是因為個人腦區布局不同。布什和克林頓都是左撇子,不也沒影響他們簽署總統命令嗎?每個孩子生理心理條件不同,隻有適合他們對他們有幫助的習慣才算得上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