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網絡媒體的宏觀管理(1)(1 / 3)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便捷性為大眾參與網絡傳播提供了方便。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任何言論,而不像在報刊等傳統媒體上發表文章時需要經過編輯的篩選和加工。這種幾乎毫無限製的“自由”被一些人濫用,從而導致網上出現不少為法律所禁止或社會道德所不容的行為。

互聯網是一個自由且身份隱蔽的地方,網絡犯罪的隱秘性非一般犯罪可比。由於因特網的自由性、開放性和隱蔽性,使得網絡中的犯罪行為層出不窮,而且難以被發現並受到應有懲罰,網絡成了高智能犯罪的溫床。

第一節網絡媒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安全形勢嚴峻

互聯網建立之初,為了防止核打擊的破壞,被設計成不需要控製中心就可以工作的樣式。因此,在網上不存在可以對傳送的信息進行監控、審查和封鎖的中心阻塞點,這一效果被稱為“迄今為止最大程度上可以讓大眾參與發表言論的形式”。但與整個網絡係統的開放性、兼容性相伴而生的是單個網絡點的安全問題。網絡安全包括四個層次:

國家安全。即如何保護國家機密不受網絡黑客的襲擊而泄密,如何保持國家機構不受網絡黑客的襲擊而正常運作。

商業安全。即如何保護商業機密,企業資料不被竊取。對新聞事業而言,網絡的商業安全在於如何保護新聞信息的內容、背景及消息來源不被他人非法利用。

個人安全。即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包括郵箱密碼、個人背景資料、信用卡號碼、健康狀況等)不被非法利用。

自身安全。即如何保證接入到互聯網的電腦不受網絡病毒的侵襲而癱瘓。

目前,國際普遍認同的維護網絡安全的途徑有兩種。其一,技術保護。通過網絡主機或在服務器上加裝安全軟件,對來訪信息檢查過濾。其二,立法保護。製定和完善法律規範,對網絡傳播行為進行約束。這兩種途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控的作用,但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兼容性給網絡安全保護帶來了極大困難。網絡安全意識尚未普及。許多用戶,尤其是眾多個人用戶並未采取任何安全保護措施。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時也會成為黑客和恐怖分子威力巨大的武器。

作為輿論宣傳工具的新聞媒體,曆來被視為國家和政府和喉舌,其所刊載、播發的內容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在戰爭時期或敵對狀態下,新聞媒體還是凝聚民眾的工具和攻擊敵方的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和軸心國在戰場上拚死廝殺的同時大打廣播戰,鼓舞己方鬥誌,瓦解敵方士氣,其中以BBC(英國廣播公司)的宣傳效果最佳,並從此名揚天下。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又利用無線電廣播展開了激烈的宣傳戰,“美國之音”設在聯邦德國慕尼黑的“自由歐洲廣播電台”和“自由廣播電台”近40年的宣傳攻勢,對前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演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海灣戰爭中,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把美英聯軍的先進武器吹得神乎其神,使伊拉克士兵受到了極大的震懾,恐怖情緒在伊軍中迅速蔓延。在科索沃危機中,北約國家開動其強大的宣傳機器,為空襲南聯盟大造聲勢,為其野蠻轟炸平民和非軍事目標進行狡辯,對事實真相進行歪曲和掩蓋。

可見,新聞媒體還有著與常規武器一樣的攻擊作用,利用假新聞和謠言可以貶低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引發政治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達到通過軍事手段無法達到的目的;而被攻擊方的新聞媒體如果不能實行強有力的反擊,就會陷入極大的被動。因此,新聞媒體的安全就顯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報刊、電視無法在被攻擊方境內發行、播放,無線電廣播會受到強大的幹擾。而不受時間、空間限製,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傳播形式多樣化的網絡傳播則使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隨意發布任何消息,是最便捷的宣傳戰工具。網絡傳播在信息傳播上所具有的時效性強、範圍廣、容量大、多媒體化等優勢雖然為廣大受眾所津津樂道,但如果被發動攻擊方利用,則每個優勢都將成為其致命的“死穴”。通過網絡傳播散布的假新聞在幾分鍾之內就可以傳遍全世界;信息的瞬間大容量覆蓋,能迅速形成輿論優勢;假造的照片、聲音、視頻圖像會使假新聞更加“真實”、“可信”。

網絡傳播的危險還來自於被稱為“沉默殺手”的黑客和被稱為“數字惡魔”的計算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