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導演與聽眾的關係
廣播劇導演另一種必須研究的,就是聽眾們的“聯想作用”。所以,導演應該仔細分析劇本的聲音,讓自己像聽眾一樣去“品辨聲音”。導演當然必須有極敏銳的聽覺,像古樂師師曠[1]一樣去分辨那些“聲音”和“無聲之音”,使聽眾能夠對劇目產生反應和聯想,緊緊跟住劇情的發展。
三、導演與演職員的關係
如果承認戲劇導演中有什麼“中心論”的話,那麼廣播劇就是“導演中心論”的實踐藝術。導演構思自己的導演計劃,用他的靈感貫穿全劇。聽眾們所聆聽的是導演的心曲——幻想的實現。
導演在選擇演員、音響效果、音樂等方麵都要進行初步考核,對演員的音域、音色和他們的共同音域必須精選配合。導演要把選擇效果工具的重任交給效果工作人員,選曲配樂交給樂隊。然後導演召集全體人員聽取他們的意見,並可以讓在劇中扮演角色的演員試讀對白,灌輸印象。
最後的排演名為“預備排演”。預備排演可以把語言的“發聲”與“音響”兩個單位分開進行。在這期間,演員們不能坐在椅子上朗讀台詞,他們必須站起來像在舞台上一樣的帶有表情手勢地進行演播,以加重他們的情感。預備排演至少在10次以上,然後合並所有單位開始真正的排演。在這裏特別應該提出的是:導演必須明了調音台和話筒的性能,以便規定“發音部位”,必要時還需繪一圖表,來指示方向、距離。這種布置好像舞台的場麵調度,但是播音部位大多是固定的,即使變動,也有固定的路線。所以在播音室內,導演兼任播音室的監督,他仍像排演時一樣地聆聽著、指揮著。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中央廣播事業局組建了中央廣播藝術團。為了學習先進經驗,中央廣播藝術團曾先後派有關領導去蘇聯訪問取經,通過訪問莫斯科廣播電台廣播劇主任、導演索科洛夫,帶回了一些有關廣播劇導演方麵的原則問題。索科洛夫認為,廣播劇導演與戲劇、電影導演在原則上是基本相同的,他同樣是劇目的組織者並對劇目演出起著領導作用。其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麵:
在導演構思上,廣播劇導演和一般的舞台劇、影視劇導演相同,應該深刻地、細致地體會劇本。對劇本體會越深,藝術的表現力就越高。導演應了解作品每段戲的連接關係,了解重要情節和劇情的發展關鍵,劇的高潮和場麵安排。
在結構安排上,廣播劇的分場應該自然協調,界限分明,是逐漸變化的,而不是突然結束的。這對導演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工作。場麵的變化,在廣播劇中主要依靠的是音響效果、音樂和解說,重要的是音響和音樂。為了能夠給聽眾留下鮮明的印象,一般來說分場不應該太多。
在演員選擇上,導演分配與選擇角色是很重要的工作。廣播電台沒有專職的演員,要請戲劇演員演出廣播劇。選擇演員的標準與一般的戲劇有所不同。一般的舞台劇或影視劇演員除了聲音之外,特別講究人物表情,而廣播劇演員則突出聲音。廣播劇演員的選擇在聲音上嚴格要求與劇中人物的性格相吻合,同時也要注意聲音的多樣化。
在聲音處理上,因為廣播劇是以語言和音響效果來反映劇中情節的,所以對語言和音響水平的要求很高。廣播劇導演要想處理好一部廣播劇的演出,首要條件是要掌握語言和音響的變化,要善於選擇適合劇中人物聲音的演員。
在音樂、音響效果的處理上,廣播劇要求與劇中情節相符合。
索科洛夫的這些原則,對剛剛誕生的中央廣播藝術團無疑具有借鑒和參考的價值。
1953年5月,沈陽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李雁操先生編寫了《廣播劇的表演、導演、音樂、音響》的一本小冊子,內部頒發給業餘廣播劇團作為業務學習資料。其中就其導演部分,李雁操先生談到:
(一)導演的基本任務
導演負責組織、統一大家的創作意圖和實際行動,這是導演的一項基本任務。另外,導演如何通過參加演劇工作的同誌,把劇作者寫在紙上的形象和故事在廣播中展現起來,也就是說,導演如何把劇本更完美地“再創造”出來,是導演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