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播劇中人物說話時,必須根據他的階級、職業、年齡、經曆、生活環境、思想感情、習慣愛好等,說出他自己非說不可的話。高爾基說:“要使劇中人物在舞台上,在演員的表演中,具有藝術價值和社會性的說服力,就必須使每個人物的台詞具有嚴格的獨特性和充分的表現力——隻有在這種條件下,觀眾才懂得。每個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隻能像是作者所確定的和舞台上演員所表現的那樣。”[4]這裏高爾基提出的要點是:必須使每個人物所說的話具有嚴格的獨特性,不能是張三李四誰說都行。
例如:廣播劇《裂縫》“李平訪張仲庵”一場戲中,兩個人在對話時,張仲庵所說的話就“具有藝術價值和社會性的說服力”,表現出了他的獨特性:
李平:(敘述)我如約來到郭一濱家,他在市裏還沒回來,我就順路去拜訪了研究所老所長張仲庵。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伏身在大寫字台上,專注地寫著什麼——
李平:(輕輕地)張老……
張仲庵:唔,等一下。(稍停)您是?!
李平:打擾您了。我是省信訪組的。
張仲庵 哦,找上門來了!坐下,坐下!你們真是兵貴神速呀。
李平:您說的是……
張仲庵 好吧,我老實交代,你們收到的那封群眾來信是我張仲庵授意我的助手寫的。
李平:(意外地)嗬,是您!
張仲庵 對。說要大家民主選舉,可是大家選出了郭一濱,局裏又不批準,欺人太甚!在下就是那封不識時務的群眾來信的幕後策劃者。
李平:原來是這樣。張老,您是不是談談被逼辭職的事……
張仲庵 被逼辭職?這從何說起?荒唐!
李平:那您的辭職原因……
張仲庵 很簡單嘛。請聽,我是政協委員、建築協會副主席、科普協會副主席、九三學社的常委……唔,省裏還有幾個頭銜。另外,在大學裏還兼著幾個鍾頭的課。此外,是三個雜誌的編委。大大小小,虛虛實實,據不完全統計,身兼20個職務。請注意,我已虛度了八十有二了!趁現在腦子還清楚,不坐下來做點事,給後人留點東西,活著有什麼實際意義?!研究所所長是個實職,可我已是力不從心了,走路都要人扶著,能去工地嗎?不接觸實際怎麼領導工作?所以我決意讓賢。誰逼我了?要說逼,那是我的良知。
李平:您說得真好。張老,不過據說,郭一濱否定了您40年的理論,使您很被動,而且……
張仲庵 (大笑)胡扯,不,不能說是胡扯,有些根據。郭一濱來到不久,在我主持的一次科研討論會上,他宣讀了一篇論文,理直氣壯地論證我的某些結論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當時我一聽就火了,年輕人太狂——
李平:是有關裂縫的?
張仲庵 喲!你也懂土木工程?
李平:我隻是聽說——
張仲庵 對!後來我把他的論文帶回家裏,認真地研究了整整十天。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於是,我隻好服輸。科學隻承認真理嘛!郭一濱是個難得的人才,有韌勁,實幹。搞“四化”要靠這種有責任感、熱血沸騰的人。喏,你看這是他用了多少不眠之夜,計算出的一號大橋的負重力的數據。好了,如果沒有其他問題,我們的談話就到這兒。
李平:好,謝謝您,張老。
張仲庵 這些數據市裏要我替他複查一遍,時間很緊,我不留客了——請原諒。
從這段短短的對話中,我們看出張仲庵說的話真是“聞其聲知其人”。在對白中,展示了老科學家那種服從真理、尊重科學、認真負責的學者氣質和思想感情。張仲庵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他能從國家的“四化”建設著眼,發現人才,培養接班人,語言並不多,卻很有特色。
在這部劇裏,李平同郭一濱的“相會”一場戲中,從兩個人物的對話所使用的語彙不同也表現出他們之間由於職業的不同而顯示出各自的獨特性——一個搞技術的知識分子同一個搞政治工作的知識分子之間的不同性格。而這種性格語言又是與他們本身的思想感情及工作中的常用語完全統一在一起的。像“該澆鑄在一起”;“裂縫是絕對的,無縫才是相對的。不信,你用萬倍顯微鏡看看那平整光潔的玻璃,上麵也布滿了裂縫。世界是充滿了裂縫的,我們的責任應該是為消除裂縫和隱患而奮鬥不息……”這些對白是表現一個搞土木工程的知識分子的性格化語言,而且富有哲理性。而李平那“當心喲!別鑽進白專道路的死胡同”,卻表現出20世紀60年代搞政治工作的人物性格化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