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廣播劇藝術的特征(2)(1 / 3)

劇作家李健吾曾說:“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表現工具或者媒介,本身全有一種無從避免的片麵性。即使是綜合藝術,整體藝術的戲劇,也有其物質條件與曆史條件帶來的種種片麵性。而這卻正好成為文學藝術各自的特性,構成各種文學藝術分類的因素。把它的獨特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在反映社會生活上,就成了從內容到形式的藝術要求。”[7]劇作者在創作廣播劇時,“應該始終抓住聽覺世界的東西,認真研究聲音和聲音所能喚起的視覺性質的印象。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8]。德國的廣播劇理論工作者羅奈爾特在其文章《廣播劇文學的性質》中說:“懂得利用聽覺的人,不是從那肉眼看得見的世界出發,而是從對音響世界的感受出發來聽的。僅僅通過聲音,我們就能感受到周圍的這個世界——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自然的和超自然的——雖然我們沒去觸摸它、衡量它……”[9]這不僅說明聲音存在藝術的因素,而且也表露出聲音能給人帶來想象。

第二節 廣播劇是想象藝術

作為藝術家都是富於想象力的,沒有想象力就不成其為藝術家。廣播劇的成功,一個重要的美學基礎,就是充分利用想象,編劇要利用想象,演員要利用想象,聽眾也要利用想象。“想象力是一種把現實的事物轉化為美的對象的力量。想象是創作的紐帶和杠杆。藝術創造需要想象就像鳥兒需要翅膀一樣的重要。”

當然,各種藝術都是通過不同的手段產生想象的。小說、詩歌的作者借助文學語言,用某國的文字符號通過讀者的閱讀後產生想象來傳達作者的思想。但是,如果遇到不認識這種文字符號的人,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人,這種文字形象就不可能產生作用。視覺藝術中的戲劇,雖然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例如舞台上演出的戲劇,觀眾可以看到場景、演員的裝束、表演、道具的使用等,但由於舞台條件的局限性是很大的,江、河、湖、海、騎馬、駕雲等很多的事物、動作都無法在舞台上如實表現。莎士比亞在《亨利第五》中讓致辭人向觀眾說過這樣的話:“假想在這團團圍繞的牆壁內圈圍了兩個強大的王國:它們那高聳緊接的國境叫驚濤駭浪的一帶海水從中間一隔兩斷。用你們的想象來彌補我們的貧乏吧——一個人,把他分為一千個人,組成了一支幻想的大軍;我們提到馬,就仿佛眼前真有萬馬奔騰,卷起了漫天塵土;把我們的帝王裝扮得像個樣,這也靠你們的想象幫忙;憑著那想象,把他們搬東搬西,在時間裏飛躍,叫多少年代的事跡擠塞在一個時辰裏……”莎士比亞在劇本中是通過致辭人來說明戲劇的假定性,啟發觀眾的想象。

中國的戲曲藝術,無論是京劇還是地方戲曲,用以啟發觀眾的想象力的辦法更加豐富多彩了,當然也是運用假定性的。比如:四個龍套代表了千軍將士,一個馬鞭表示一匹駿馬,馬鞭子一揮表示馬走,掀簾、抬腳、邁步表示跨門進屋……做一套程式化的虛擬動作表示特定的內容等等,甚至隻靠簡單的動作,把應該實有的舞台道具都能代替,這些藝術表現手段都是為啟發調動觀眾的想象力服務的。戲曲舞台上有過這樣一副對聯:“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就很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而廣播劇與視覺藝術的最大不同是通過聲音來激發聽眾的想象力,不僅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和感覺要用聲音表現,就連人物的動作、表情、環境和有關物件也都要用聲音來表現。這種聲音形象並不是最後的藝術形象,它隻有經過聽眾的想象,才能在聽眾頭腦中形成最後的完整的藝術形象。正如一位日本廣播劇理論工作者所說:“出場人物、衝突進行的場所,以及其他一切應該看到的東西,都在聽眾的想象之中。被播放的廣播劇的台詞、音響效果、音樂通過聽眾的耳朵進入頭腦,喚起想象,戲才能立體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