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輯讀書的習慣重於方法(1)(1 / 3)

怎樣讀書

我們平常讀書的時候,所感到的有三個問題:一、要讀什麼書;二、讀書功用;三、讀書方法。

關於要讀什麼書的一個問題,在《京報》上已經登了許多學者所選定的“青年必讀書”,不過這於青年恐怕未必有多大好處,因為都是選者依照個人的主觀的見解選定的,還不如讀青年自己所愛讀的書好。

讀書的功用,從前的人無非是為做官,或者以為讀了書,“顏如玉”、“黃金屋”一類的東西就會來;現在可不然了,知道讀書是求智識,為做人。

讀書的方法,據我個人的經驗,有兩個條件:一、精;二、博。

從前有“讀書三到”的讀書法,實在是很好的;不過覺得三到有點不夠,應該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

是個個字都要認得。中國字的一點一撇,外國的a,b,c,d,一點也不可含糊,一點也不可放過。那句話初看似很容易,然而我國人犯這錯誤的毛病的偏是很多。記得有人翻譯英文,誤port為pork,於是葡萄酒一變而為豬肉了。這何嚐不是眼不到的緣故。誰也知道,書是集字而成的,要是字不能認清,就無所謂讀書,也不必求學。

口到

前人所謂口到,是把一篇能爛熟地背出來。現在雖沒有人提倡背書,但我們如果遇到詩歌以及精彩的文章,總要背下來,它至少能使我們在作文的時候得到一種好的影響,但不可模仿。中國書固然要如此,外國書也要那樣去做。進一步說:念書能使我們懂得它文法的結構,和其他的關係。我們有時在小說和劇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它記下來,那關於思想學問上的,更是要緊了。

心到

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做到這一點,要有另外的幫助,有三個條件:

(一)參考書,如字典、辭典、類書等。平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讀書,第一要工具完備。

(二)做文法上的分析。

(三)有時須比較、參考、融會、貫通。往往幾個平常的字,有許多解法,倘是輕忽過去,就容易生出錯誤來。例如,英文中的一個turn字,做vt.有15解;作vi.有13解;作n.有26解;共有54解。又如strike,vt.有31解;vi.有16解;n.有18解;共有65解。又如go,vi.有22解;vt.有3解;n.有9解;共有34解。

又如中文的“言”字、“於”字、“維”字,都是意義很多的,隻靠自己的能力有時固然看不懂,字典裏也查不出來,到了這時候非參考比較和融會貫通不可了。

還有前人關於心到很重要的幾句話,拿他來說一說。宋人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又說:“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手到

何謂手到?有幾個意思:

(一)標點分段。

(二)查參考書。

(三)做劄記。劄記分為四種:

(甲)抄錄備忘。

(乙)提要。

(丙)記錄心得。記錄心得也很重要,張橫渠曾說:“心中苟有所開,即便劄記,否則還失之矣。”

(丁)參考諸書而融會貫通之,作有係統之文章。

手到的功用,可以幫助心到。我們平常所吸收進來的思想,無論是聽來的,或者是看來的,不過在腦子裏有一點好或壞的模糊而又零碎的東西罷了。倘若費一番功夫,把它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綜合起來作成劄記,然後那經過整理和綜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於是這思想就屬於自己的了。

就是什麼書都讀。中國人所謂“開卷有益”,原也是這個意思。我們為什麼要博呢?有兩個答案:一、博是為參考;二、博是為做人。

博是為參考

有幾個人為什麼要戴眼鏡呢?(學時髦而戴眼鏡的,不在此問題內。)幹脆答一句:是因看不清楚,戴了眼鏡以後,就可以看清楚了。現在戴了眼鏡,看是清楚的,可是不戴眼鏡的時候看去還是糊塗的。王安石先生《答曾子固書》裏說:

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之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他“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我們要推開去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其書。比如我們要讀《詩經》,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謠周刊》,便覺《詩經》容易懂。倘先去研究一點社會學、文字學、音韻學、考古學等等以後去看《詩經》,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點文學、校勘學、倫理學、心理學、數學、光學以後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

大家知道的達爾文研究生物演進狀態的時候,費了三十多年的光陰,積了許多材料,但是總想不出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偶然讀那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便大悟起來,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則。

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無論什麼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書既是讀得多,則參考資料多,看一本書,就有許多暗示從書外來。用一句話包括起來,就是王安石所謂“致其知而後讀”。

博是為做人

像旗杆似的孤零零地隻有一技之藝的人固然不好,就是說起來什麼也能說的人,然而一點也不精,仿佛是一張紙,看去雖大,其實沒有什麼實質的也不好。我們理想中的讀書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樣,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說:“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1925年10月23日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演講。原載於1925年11月6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副刊;收入《怎樣讀書》(郭文彬編),1935年一心書局出版)

為什麼讀書

青年會叫我在未離南方赴北方之前在這裏談談,我很高興,題目是為什麼讀書。現在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揀定了三個演講題目。我看第二題目怎樣讀書很有興味,第三題目讀什麼書更有興味,第一題目無法講,為什麼讀書,連小孩子都知道,講起來很難為情,而且也講不好。所以我今天講這個題目,不免要侵犯其餘兩個題目的範圍,不過我仍舊要為其餘兩位演講的人留一些餘地。現在我就把這個題目來試一下看。我從前也有過一次關於讀書的演講,後來我把那篇演講錄略事修改,編入三集《文存》裏麵,那篇文章題目叫做《讀書》,其內容性質較近於第二題目,諸位可以拿來參考。今天我就來試試為什麼讀書這個題目。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於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於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別的原因。

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為什麼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的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智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智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智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過去的智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許多腦力。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麵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智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麼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現在學校裏各種教科[書],如物理、化學、曆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智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智識學問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省勞力,蜜蜂雖能築巢,能發明,但傳下來就隻有這一點智識,沒有繼續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智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智識,那不是太麻煩嗎?所以人有了這智識的遺產,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業,就可以縮短工作,使有餘力做別的事。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塗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為近。讀書也要戴眼鏡。眼鏡越好,讀書的了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

請你們注意,他不說讀書以致知,卻說,先致知而後讀書。讀書固然可以擴充知識;但知識越擴充了,讀書的能力也越大。這便是“為讀書而讀書”的意義。

試舉《詩經》作一個例子。從前的學者把《詩經》看作“美”“刺”的聖書,越講越不通。現在的人應該多預備幾副好眼鏡,人類學的眼鏡、考古學的眼鏡、文法學的眼鏡、文學的眼鏡。眼鏡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例如“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我們若知道比較民俗學,便可以知道打了野獸送到女子家去求婚,是平常的事。又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也不必說什麼文王太姒,隻可看作少年男子在女子的門口或窗下奏樂唱和,這也是很平常的事。再從文法方麵來觀察,像《詩經》裏“之子於歸”、“黃鳥於飛”、“鳳凰於飛”的“於”字;此外,《詩經》裏又有幾百個的“維”字,還有許多“助詞”、“語詞”,這些都是有作用而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卻從未注意及此。這些字若不明白,《詩經》便不能懂。再說在《墨子》一書裏,有點光學、力學;又有點經濟學。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智識,才能懂得《墨子》裏一些最難懂的文句。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才能夠打倒難書,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本的科學知識,那末,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於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著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有了困難,才有思想。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究竟困難在那一點上。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這一步,俗話叫做出主意。但主意太多,都采用也不行,必須要挑選。但主意太少,或者竟全無主意,那就更沒有辦法了。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末,就換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開,就換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末,問題就解決了。第五步就是證實。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段。科學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過這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