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章節 殖民外星的初步計劃(非小說)(2 / 3)

亞當·克魯爾表示,伊卡洛斯星際組織將設計核聚變飛船並進行基礎研究,比如飛船動力、存儲以及控製係統等,飛船上還需攜帶機器人,相關自動化、智能化設計和製造技術也都需要突破性進展。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技術主管戴維·尼蘭德對“百年星艦”計劃信心滿滿:“如果你在1910年去問愛因斯坦或是馬可尼,如何才能讓普通人享受全球通訊的便利,他們一定不會想到蘋果手機。”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是美國國防部下設的頂尖研究機構,成立於1958年。從互聯網、半導體到全球定位係統,最初都出自這個以“科技引領未來”為目標的組織之手。

旅行特點:耗費一生有去無回

在長約50年的時間裏一直進行星際旅行,即使一個宇航員20歲時出發,抵達半人馬座時也已經70歲高齡。由於目標遙遠和資金所限,宇航員幾乎不可能返回地球。

亞當·克魯爾說:“星艦機組人員開始星際旅行時,必須明白他們要耗費一生時間才能抵達另一個外星世界。所以星際旅行更像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實驗,星艦必須像一個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的小城市。”

此外,“星艦”上不僅要提供可以模擬人造重力的旋轉艙,還要具有零重力環境下的食品種植係統、可以提供安全的自動駕駛等。由於星際旅行中任何通訊信號都可能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傳回地球,所以宇航員們必須具有極強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準備,甚至為了傳宗接代,他們應該在星艦上生兒育女,繁衍後代。

首次開拓:4人2030年安家火星

埃姆斯研究中心主任皮特·沃登說,預計在2030年,美國將把4名宇航員送上火星。飛行大約需要9個月時間,即使改進火箭技術,也需耗時4個月。美國航空航天局2010年11月開始為“百年星艦”計劃招募去火星的誌願宇航員。誌願者將在火星上安家落戶,成為人類未來移民外星球的先驅者。

華盛頓州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德克·舒爾策·馬庫奇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保羅·戴維斯在《宇宙學》雜誌發表論文,詳細描述將4名宇航員送上火星開拓新領地的前景。文章說,單程火星載人太空任務將不會像“阿波羅計劃”一樣采取階段性登陸的方式,而是要在火星上建立永久性人類居住地。初期階段,將從地球給宇航員運送生活補給物資,但希望他們會越來越多地利用火星資源自給自足,最終能在這個紅色星球上建造自給型生活基地。

人類一直在尋找地球以外的“第二棲息地”。在已知的宇宙空間,火星不僅是最類似地球的星球,也是目前人類有可能抵達的星球之一。火星與地球有著幾乎相同的晝夜時長和季節變化。但零度以下的低溫和稀薄的大氣層都需要進行改造才能適合人類居住。

早在4年前,就有科學家為改造火星擬定了計劃:第一步,通過製造溫室氣體讓火星“升溫”,變得像地球一樣溫暖;第二步,釋放火星土壤中的大氣,讓冰融化成水,並產生雨雪天氣;第三步,種植植物;第四步,等著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為氧氣;最後一步,等待。本報記者頡亞珍編譯

原因

為何要飛離地球

在科學家眼裏,飛離地球的理由太多了:地球人口不斷膨脹;不知道何時太陽係的某顆小行星真的會撞上地球,甚至將海水全部蒸發掉,讓人類無法生存。

依據美國非政府組織救生艇基金會的一項近期報告,數百位研究人員追蹤十幾種人類生存危險假設,其中多數危險表明:人類終有一天要離開地球。不過離開原因並不一定是未來可能出現災難性事件,而主要是人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