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摩斯三世是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國王,他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進行大規模的對外侵略。連年的征戰讓圖特摩斯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將領,他懂得如何抓住戰機、打好每一場戰爭。
大約在前1482年,也就是圖特摩斯三世在位的第二十三年,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的王公組織了一支聯軍,準備反抗埃及對其的統治。圖特摩斯得知消息後,馬上率軍向敘利亞開進。與此同時,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大小王公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他們組建了約三萬人的精兵良將,並推舉多菲斯為統帥。隨後,多菲斯便率領大軍集結於巴勒斯坦北部的美吉多,這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多菲斯在這裏迎戰埃及軍隊,實在不失為明智之舉。
圖特摩斯帶領軍隊途經離美吉多不遠的葉赫木城時,埃軍派出的偵察人員前來報告說,從葉赫木城到美吉多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從塔納阿卡城繞道美吉多,道路平坦,但已有重兵把守;另一條是從北麵的山嶺繞道美吉多,雖無人把守,但路途較遠;最後一條是直通美吉多,且無人把守,但道路崎嶇,還要穿越陡峭的山間峽穀。
聽完偵察人員的彙報,圖特摩斯立即和軍官們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共同研究走哪條路最為合適。會上,不少軍官分析道:“繞道走對軍隊來說更安全一些,就算遇到敵軍的埋伏,憑陛下的英勇和我軍的善戰,也定能打敗敵軍!倘若走直路,由於道路狹窄崎嶇,到時定會人拉馬、馬拉車,萬一遭受敵人的突然襲擊,我們連還手之力都沒啦!”但是,這種意見卻遭到一些猛將們的反對,他們反駁說:“兵貴神速,敵軍之所以在彎路設置重兵把守,一定料到我們會選擇彎路,不會選擇直路。倘若我們走直路,既能縮短日程,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傷亡。”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最終,圖特摩斯示意眾人安靜,堅定地說:“我們走直路!作戰隻有抓住戰機,出其不意,才能大獲全勝。如果有人害怕,請他回埃及去。”
第二天早上,圖特摩斯親自率領部隊穿越峽穀。他扛著軍旗,始終走在隊伍的最前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鼓舞著其他將領和士兵們。當他走到峽穀的另一端時,便站在那裏,密切注視著後麵士兵的步伐和周圍的動靜。直到每位士兵都安全通過了這一最危險的地帶,他才繼續前行。等到太陽快要落山時,他們的部隊居然已到達美吉多城下。連那些當初反對走此路的軍官都忍不住佩服圖特摩斯的正確決斷,因為,倘若繞道走的話,至少要走三天三夜,還不包括和敵人打鬥的時間;而如今,他們沒有損傷一兵一卒,便順利抵達了美吉多。未正式開戰就占據如此有利的時機,還愁不能贏得戰鬥的勝利嗎?而此時,駐紮在美吉多的聯軍還在不疾不緩地準備著,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毫無警覺。
埃及軍隊眼看勝利在望,一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衝進去,把敵軍打得落花流水。然而,圖特摩斯卻命令士兵們原地休息。他心裏很清楚,士兵們雖然鬥誌昂揚,可畢竟趕了一天的路,體力相當疲憊,隻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迎戰強大的敵人。
黎明時分,吃飽睡足了的埃及士兵猛然向駐紮在美吉多的聯軍發起進攻。此時,連聯軍統帥多菲斯都沒有料到埃軍這麼快就殺來了,更別提他手下的士兵了。隻見聯軍士兵們手忙腳亂地穿好衣服,倉促地拿起武器,拉開架勢,但是,這些臨時聚集到一起的軍隊怎敵得過訓練有素的埃及軍呢?再加上毫無準備,原本有利的地理條件也絲毫派不上用場了。不消片刻,聯軍就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還有一些負隅頑抗的,眼見大勢已去,也紛紛繳械投降了。因為很好地抓住了戰機,圖特摩斯又一次打了場漂亮的大勝仗!
一個人要想成功,固然離不開聰明的頭腦和不懈的努力,但是,果斷地把握時機也非常重要。許多人感歎那些遇到好機會的人,但正如居裏夫人所說:“強者創造時機,弱者等待時機。”時機雖然存在一些偶然的成分,但隻要你能在這些偶然的成分中摻雜一些人為的因素,又何嚐不能創造良機呢?正如上麵提到的圖特摩斯三世,他所謂的戰機又何嚐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呢?當然,有創造就會有風險,在創造之前,你一定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心理承受力,去麵對可能降臨的失敗。不過,更多的時候,你收獲的是時機帶來的成功!
人生箴言
成功的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不會主動地降臨到任何人的頭上,它需要你靠勤奮去爭取,靠努力去把握。在我們羨慕智者獲得成功的時候,更要從他們身上看到他們走向成功的過程。機遇從來不會光顧隻會等待的愚者,機遇喜歡和有準備、有頭腦、善於創造的智者握手。
寧得罪自己,勿得罪他人
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隻有這樣你的朋友才會增多,你的敵人才會減少。要知道:得罪別人就等於給自己的人際交往設置障礙,就會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甚至給自己帶來禍害。
得罪自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罪他人。別人得罪自己時我們要懂得大度,學會寬容。絕不能斤斤計較。並且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得罪他人。
小小的得罪,也有可能會傷及一個人。不能怪別人心胸狹小,隻能怪自己不小心。我們知道人性是複雜的,由於平時不經意之間,得罪了某個人,也就是無意地傷害了某個人的利益或者是所謂的尊嚴,可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料到,這卻給自己留下了隱患。因為每個人做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比較寬宏大量,宰相肚裏可乘船,對於一般的事情,不會記掛在心上,事情過去了,也就忘卻了,不會再念念不忘。可是,有的人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人氣量狹小,沒有容人的氣度,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牢記在心,如果有的人得罪了他們,他們就會念念不忘,並且懷恨在心,甚至會尋找打擊報複的機會。
可以得罪自己,不要得罪他人。所以我們要“戒疏於慮,警傷於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考慮,都要善於觀察,而不是自以為自己光明磊落,心地坦蕩,就對自己的言論沒有什麼約束行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根本沒有考慮對方人格和品性究竟如何,結果自己無意中得罪了人,卻仍然不知不覺,當自己遭到別人打擊報複的時候,卻仍然茫然一無所知。
我們要謹記:“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隻有這樣你的朋友才會增多,你的敵人才會減少。處世之法不宜樹敵太多,因為樹敵太多會觸犯眾怒。中國傳統上認為“多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自古恃才高氣傲之人常犯這類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失敗。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說:“處世方麵,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好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寧願自己搽麵惜膏,得罪自己好過。”
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跡世代被人們傳誦。但在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住在印第安州的一個小鎮上,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把自己逼入困境。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讚成,卻也無法拒絕。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調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批評別人,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林肯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最易得罪人的做法就是怪罪人,然而怪罪人卻又是我們的一個受情緒支配的下意識習慣,當有人做了錯事,失誤,對不起我們,或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到等等,我們就愛怪罪他們,搶白他們,結果於事無補,卻人我兩氣。最後,還可能讓人耿耿於懷。
所以,我們可以得罪自己,但千萬不要得罪他人。每當想怪罪他人或對他人發脾氣的時候,不妨這樣仔細想想:事情已經發生,並且已經無法更改,無法追回,不是發脾氣就能改變的。相反,責備人,怪罪人,不僅讓他人繼續感覺不好,也讓我們氣脹胸懷。大家糾纏在相互埋怨之中,把其他應該做的事情都耽擱了。
況且,做錯事的人已經知錯了,如小孩打碎了一個碗,他心裏本來就不好過,甚至很害怕。這時你完全沒有必要再訓他,道理他也明白了。可是你下意識地大發脾氣,吼他,罵他,甚至打他,這會讓他更委屈,更惶恐,甚或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不就是一隻碗嗎?況且碗已經破了,吼罵不能讓它複原。不如不加責怪,隻是叫他以後小心,這樣容易紮壞手腳。這樣處理事情孩子不會有惶恐感,心中還會感激家長不施責罰。體諒他人的過失,會給他人一種溫暖感,他人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因為你寬容他們的過失而放縱起來,要相信孩子已經能夠辨明是非對錯,並有向善的天性覺悟。
楚漢戰爭時,一次劉邦被圍,命在旦夕。韓信卻運氣高揚,在齊地打了勝仗,要求封為齊王。這使劉邦非常惱火,破口大罵韓信,可是在謀士的暗示下,劉邦立時反應過來,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出於做作,要求封自己為假王,劉邦給他封了個真王。因為此時劉邦已經明白,訓斥韓信不僅無益,反而僵化了關係,為淵驅魚(楚漢戰爭中,韓信統領的力量倒向楚,楚勝,倒向漢,劉贏,劉邦必須抓住韓信),不如佯裝無所謂,心中卻有數,而不必讓對方知道你心中所想的。發脾氣,正是讓對方知道了你心中的底。不動聲色,甚或雍容大度地表示無所謂,反而給對方施放了煙幕彈,讓他們摸不著底細。這樣既能緩解矛盾,又對自己長遠有益。
所以,不要輕易得罪人。社會是有不同的人組成的,人活在世上,每天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其它事業上,都和別人有一種互動的關係,也就是說,人是要靠彼此互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你離開了人際關係,不要說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了,就是在古代,你也會寸步難行。得罪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剝奪自己發展空間的不好行為。
得罪一個同行,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去路。或許你會認為,世界之大,得罪一個同行又何妨,不至於堵住自己吧!其實錯了,同行有同行的圈子,有同行的朋友,如果你處理的不好,就會在行業內失去信譽,失去幫助,就可能使你失去了永遠的機會。
得罪一個小人,你就會為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得罪君子,最多大家就是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幹了,但是如果你得罪小人,後果就甚為嚴重,他平時不動聲色,到了關鍵時刻他會出手,給你以嚴重的報複。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寬容,對待別人的得罪不記仇,更不要輕易去得罪別人。這樣,我們就會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朋友。
人生箴言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反之,多得罪別人,就多砌了一堵牆。得罪了別人,就是為自己堵住了一條路。
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我們常說: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但是,我們卻往往難以做到,人隻要活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日常生活、工作,還是創立自己的事業,都會和別人產生一種互動關係。也就是說,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的,即使是流落在荒島的魯賓遜也有一個叫“星期五”的夥伴,更何況是身處這一競爭激烈、人際交往頻繁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因此,得罪人就會給自己的人際交往設置障礙,就會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甚至給自己帶來禍害。
要竭盡全力不要盡力而為
當你對一件事說盡力而為時,那麼它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當你對一件事全力以赴時,那麼它幾乎就已經接近成功。不要總是說“我盡力而為”,那是精神上的畏懼,那是沒有自信的體現。因此,做事要全力以赴,不要盡力而為。
竭盡全力是指用盡全部力量。而盡力而為是指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盡力而為強調力,竭盡全力強調竭。前者已經竭盡力量,而後者並非全力以赴。
當你對一件事說盡力而為時,那麼它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當你對一件事說全力以赴,那麼它幾乎就已經接近成功。不要盡力而為,那是精神上的畏懼,那是沒有自信的體現。
在美國西雅圖的一所著名教堂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戴爾-泰勒。有一天,他向教會學校一個班的學生們講了下麵的故事:有一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了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拚命地逃生,獵狗在其後窮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陣子,兔子跑得越來越遠了。獵狗知道實在追不上了,隻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氣急敗壞地說:“你真沒用,連一隻兔子都追不到!”
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兔子帶著槍傷成功地逃生回家後,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那隻獵狗很凶呀,你又受了傷,是怎麼甩掉它的呢?”
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地跑,可就沒命了呀!”
泰勒牧師講完故事之後,又向全班鄭重其事地承諾:誰要是能背出《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盡管參加免費聚餐會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淺嚐輒止,望而卻步了。
幾天後,班上有一個11歲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的麵前,從頭到尾按要求背了下來,竟然一字不落,沒有一點差錯,到了最後,簡直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
泰勒牧師比別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誦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見的,何況是一個孩子。泰勒牧師在讚歎男孩那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能背下這麼長的文字呢?”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16年後,那個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爾-蓋茨。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盡力而為是不夠的,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就必須做到竭盡全力。因為隻有竭盡全力,你才能開發出自身更多的潛能,才能更接近你想要的成功。
一位年輕人遠行前,向村裏的一位老人請教該注意什麼。老人說:“全力以赴吧。二十年後,你再來找我。”
年輕人經曆了許多挫折,但也幹了一番令人側目的事業。漸漸地,他似乎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算了算二十年已滿,便回到村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