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做人要學會知足。要正確認識自我和分析自己的人生軌跡與心理的變化軌跡,以提高自己戰勝自我和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告訴自己不要太貪心,做人要有理想與抱負,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隻停留在金錢的追求與享樂上。
要懂得滿足。不要對生活的期望值過高。雖然每個人對生活都會有些需求與希望,但是這需求與希望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的條件相符合。生活中有歡樂,也有缺失,不能一味地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調整貪婪心理的最好辦法就是知足常樂,“知足”就是懂得滿足,知道滿足了,就不會再有非份之想,“常樂”也就能保證正常心理平衡了。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麵教書,一麵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人生箴言
老子曾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要學會放棄貪婪懂得知足。能無欲無求,而心自靜;心自靜,而道漸興焉。要知道:快樂是人類社會眾望所歸的最高境界。一個把名韁利鎖看得太重的人。注定是不快樂的。快樂就是看淡塵世的物欲、煩惱,不慕榮利。天下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道珍惜現有的,過分追逐名利,勢必招來災禍和不幸。
要分寸不要傷人
世上最數事難辦,人間當數人難求,人人須辦事,事事須求人,求人辦事須講分寸,率性而為隻會傷人,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分寸之道。
分寸是指說話或做事的適當標準或限度。培根說過:言語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言語看得太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信任。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於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關於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開拓者小托馬斯-約翰-沃森(Thomas J. Watson Jr)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天一個中年人走進小沃森的辦公室,他瞧了一眼小沃森,便毫無顧忌地嚷道:“我沒什麼盼頭了,銷售總經理的差事肯定要沒了,現在幹著沒人幹的閑差……”
這個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來需求部的負責人。他是剛去世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朋友,因為柯克與小沃森是對頭,伯肯斯托克心想:柯克一死,小沃森肯定不會放過他,與其被趕走,不如主動辭職。伯肯斯托克知道小沃森與他父親一樣,脾氣暴躁,也很要麵子,假若有職工敢當麵向他發火,那麼結果不言而喻。奇怪的是,小沃森顯得非常平靜,臉上還有一絲微笑。伯肯斯托克有些緊張。不是害怕,而是有些納悶。
“如果你真行,那麼,不僅在柯克手下,在我或者我父親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認為我不公平,那麼你就走;否則,你應該留下,因為這裏有許多機遇。”
“如果是我,現在的選擇就是留下來。”小沃森說。
伯肯斯托克詫異地問:“我剛才的話你沒有聽見?”
小沃森沒有回答,好像真的沒有聽見一樣。
按照正常的情況,小沃森實際上早該發了火,而且絕對無法忍受一個員工難聽的言語。但是,他在關鍵時刻把握住了自己的說話分寸,為的就是盡力挽留麵前這個人。
因為伯肯斯托克是IBM中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促使IBM從事計算機生產方麵,他的貢獻最大。
伯肯斯托克曾對小沃森說:“打孔機注定要被淘汰,假如我們不覺醒,盡快研製電子計算機,IBM就要滅亡了。”小沃森相信他的話是對的。小沃森聯合伯肯斯托克的力量,為IBM立下了汗馬功勞。伯肯斯托克是幸運的,他得到了小沃森的寬容。也正是這種寬容,才造就了IBM的不斷向前發展。小沃森在他的回憶中曾寫下這樣一句話:“在柯克死後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名以來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動之一。”
小沃森用有分寸的話語,留住了IBM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最終為IBM贏得了成功!由此足以證明,分寸在言談舉止中的重要意義!
孔子在《論語》中曾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有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察顏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說的這段話,寓意極為深邃。其實,這就是在告誡人們說話要講究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