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充分地認識到藝術美在美的形態中的重要地位,通過藝術美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審美力,提高人生思想境界。
科學美與自然美、藝術美的差異
以往的審美教育理論之所以將科學美排斥於常規審美教育實施途徑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從美育理論上就忽視、甚至否定了科學美的獨特性這一事實,否定科學美的存在,而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等同於藝術教育或情感教育,當然,這也與傳統的美學把藝術作為其研究的中心有關。審美教育理論堅持以美的形象性、情感性的特點作為標準,認為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以此來界定自然科學中的美,致使美育無法成為理智教育特別是理科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在整個教育結構體係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因此,對美育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於理工科教育中這個問題認識不清;至於科學美在教育體係以及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內在機製更是缺乏應有的關注和研究。然而,科學美具有與自然美、藝術美相異的、獨特的內涵,不僅具有獨特的價值,而且其地位是其他美育方式和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因此,我們將科學美與自然美、與藝術美等美學範疇做一比較,其目的在於通過它們之間的比較獲得對科學美清晰的認識:既肯定它們之間的存在本質性差異,又不把它們截然割裂開來,能夠發現其內在的一致性和互補性。正是由於差異性的存在,它們才構成各自範疇,以此證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而內在的聯係性一麵又使它們能夠被納入統一的整個美學理論體係。
一、科學美的含義
一般說來,“科學美”的概念被認為是法國科學家彭加勒首次提出的,愛因斯坦對科學美也持肯定的態度:“我同意昂利·彭加勒,相信科學是值得追求的,因為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美。”楊振寧教授則把牛頓運動方程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視做“造物者的詩篇”,認為“學物理的人在了解這些像詩一樣的方程的意義以後,對它們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複雜的”。當代混沌學和分形幾何所呈現出的絢爛多彩以及非線形自組織的世界圖形,給人提供了直觀的科學美的形象。科學美是通過科學活動自身和科學活動的成果所展現出來的,科學的本質是其深層決定性因素,也就是科學發現以及所揭示的內容與客觀實際規律之間的一致性,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例如,麥克斯韋方程組不但形式和諧,而且表達了豐富的科學規律,揭示了變化中的電場和磁場是以光的速度進行傳播的,同時,光本身也是一種電磁波,這樣,光、電、磁就統一在電磁波之中,它不僅有力地印證了牛頓的設想,說明了不同顏色的可見光的區別在於波長或頻率的差異,而且,其有效範圍還延伸到了紅外線、紫外線的整個領域。在海森堡看來,“理論物理的數學符號也就是這個客觀世界的符號,物理學家借助於這些符號就能描述世界未來的事件”。當一種有效的符號把深刻而豐富的內容與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會給人以美的震撼力。科學美還包括科學論著等科學成果自身顯示的形象美,如公式結構、圖形等符合美的規律,如整齊與節奏、對稱與和諧、多樣與統一、多元與有序,給人以美感;科學美還有科學成果的個性化風格美,即個性美,它集中體現了科學工作者創作主體與眾不同的個性和風格,如氣勢磅礴或嚴謹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