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相關理論:背景、平台和橋梁(1)(1 / 3)

盡管人們對於課程的本質及其界定千差萬別,眾說紛紜,但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課程觀是有傳統與現代之別,封閉與開放之分的。有的課程觀是封閉的和滯後的,不符合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趨勢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有的課程觀是開放的和符合現代教育思想的。為了樹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現代課程觀,拋棄學科本位主義,更好地理解曆史學科改革的必要性,以便在曆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潛能,本章主要內容著重研究課程相關理論:背景、平台和橋梁,把握課程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

課程改革:搭建宏觀的背景

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進行著第八次課程改革,新課程綜合考慮了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的新要求,試圖在已有課程改革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新課程是課程改革曆史進程中一個必然要經曆的階段,每一次課程改革都不是對以前課程的全盤否定,而是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這一次的課程改革也不例外。

一、課程概念的來源

在中國,課程一詞最早出現於唐朝。唐朝孔穎達在《五經正義》裏為《詩經·小雅·巧言》中"突變寢廟,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製。”據考這是課程一詞在漢語文獻中的最早顯露。《詩經》裏的“突突寢廟,君子作之”,直解為"好大的殿堂,由君子主持建成”,這裏“突突”形容“宏偉”狀,“寢廟”指殿堂、廟宇,喻偉大的事業,“君子”乃指有德者,全句的喻義為:“偉大的事業,乃有德者維持。”孔穎達用“課程”一詞指“寢廟”及其喻義“偉業”,既指“偉業”,其涵義必然十分廣泛,遠遠超出了學校教育的範圍。宋朝朱嘉在《朱子全書·論學》中頻頻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朱烹的“課程”主要指功課及其進程,這與今天日常語言中“課程”的意義已極為相近。

二、課程體係存在的問題

課程體製是由課程觀所決定的,可以說有什麼樣的課程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課程體製出現。從課程體製來看,素質教育課程體製和應試教育課程體製是兩種不同的體製。前者重在普及,課程組織以綜合為原則;後者重在選拔,課程組織以分學科為主。從教育觀念和課程觀念來看,我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思想一直在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想要一下子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比較困難。

在本次課程改革實施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係存在的問題是對課程價值觀的扭曲。一般來說,教育有兩種基本價值:一是促進人的發展,這種價值是教育內在的、根本的價值;二是承擔社會所賦予的人才選拔功能,這種價值是教育外在的、工具的價值。原來的問題就是把教育的這兩種價值割裂開來。選拔功能被誇大成了教育的根本價值,教師為了選拔而教,學生為了選拔而學。在這種情況下,課程變成了能夠使學生在中考或高考中獲得成功的工具和手段。至於課程本身應該體現出來的引人人勝之處以及對人的發展的價值則被漠視或末得到應有的體現。扭曲了的課程價值觀充分暴露了出來:知識技能取向的課程目標;繁、難、偏、舊且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課程內容;具有嚴重“分科主義”傾向的課程結構;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選拔取向的課程評價;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等等。所以確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根治原先課程體係的弊端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

三、新課程的功能與目標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係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這是我國素質教育課程體係的根本要求。素質教育課程體係當然承擔社會所賦予的人才選拔功能,但它把課程本身的引人人勝之處、課程的個性發展價值視為根本,讓每一個個性充分發展的人健康地接受社會的選拔和其他挑戰。這種既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在新課程的功能與目標中集中展現出來。

1.新的知識觀使課程目標走出了知識技能取向

人類積累的文化財富浩如煙海,教科書中的知識不過是滄海一粟。21世紀,知識增長和淘汰的速度前所未有,人類社會現有的知識,隻能代表過去的認識水平,可能陳舊,也可能由於新的發現而逐步更新。教育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學習潛能與創新活力。原先課程體係過分強調了知識技能的確定性,把知識技能視為普遍的、不變的、供人掌握的內容,導致了課程目標的知識技能取向和課程實施的“灌輸”傾向。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看做是一成不變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內容,它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使人們通過知識技能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這種新的知識觀使新課程的目標超越了知識技能取向,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新課程各科課程標準把如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即對知識技能的反思與應用)、情感態度價值觀(即通過知識技能而建構出的個性意義)三者真正統一起來,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係產生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