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網絡(Library Networks),又稱圖書館網,它是現代化的圖書館事業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圖書館社會化的標誌。圖書館網絡也是圖書館係統的體現形式,它是一個多層次、多級別、縱橫交錯、脈絡貫通的圖書館係統。
(第一節)圖書館網絡的概念與類型
一、圖書館網絡的概念
“網絡”,《辭海》解釋為“縱橫交錯而成的組織或係統”。簡言之,網絡即係統。
“圖書館網絡”,《美國百科全書》1978版解釋為:“圖書館網絡把各類型的圖書館和情報中心聯接在一起。”它包括四個組成部分:“(1)供讀者或用戶查檢文獻或聯係的場所;(2)資料庫,包括傳統形式的書籍、雜誌,微縮化的書籍、雜誌,計算機的磁盤和磁帶以及其他形式資料的貯存;(3)通訊係統,包括圖書館員的直接谘詢,傳統的館際互借、電話傳真發送和通過陰極射線管的直接顯示;(4)行政管理和財政的契約根據。”
前蘇聯圖書館學家丘巴梁在其《普通圖書館學》一書中認為:圖書館網絡是“在一批圖書館活動的區域(地帶)內,其中一個規模最大的圖書館成為主要的中心圖書館,而其他的圖書館則起著分館的作用”的組織。其實踐基礎是:“(1)全國圖書館活動的協調與合作;(2)既在全國範圍內,也在地區範圍內,統一圖書館為居民服務的計劃。”
現代圖書館網絡是以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為主幹組成的圖書館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因而,對圖書館網絡的理解和認識,由於時代和認識角度等不同,其結果差異也很大。
圖書館網絡是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產物。它發端於圖書館之間的協作,是各種圖書館之間合作的擴大和發展。它使各種類型圖書館之間的鬆散的聯合,變成一個正式的、嚴密的、完整的、有組織的圖書館體係。
19世紀,在歐美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要求圖書館從王宮、教會、經院和私人藏書樓的羈絆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為公眾服務的文化教育設施以後,圖書館界有識之士就提出了用“合作”、聯合的方式來共同從事圖書館某項業務工作的意見。如美國圖書館學家朱厄特在1850年提出了編製圖書館聯合目錄的設想;羅傑斯和杜威先後提出集中編目的意見。1893年,德國柏林皇家圖書館開始與各大學圖書館互借圖書;1896年,美國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紐貝裏圖書館與克裏勒圖書館就藏書專業分工問題達成協議;190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了館際服務,並於1902年正式向委托館發行印刷卡片目錄。1909年,曾任美國圖書館協會主席的古爾德博士較完整地提出了關於建立圖書館體係的觀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圖書館事業在歐美一些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加強圖書館之間的協作、合作,已成為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共同趨勢。
尤其重要的是列寧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建立統一集中的圖書館網絡的思想,並在前蘇聯進行了實踐。
但是,“圖書館合作”和“圖書館聯合”並不等於“圖書館網絡”,它為建立圖書館網絡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圖書館合作”和“圖書館聯合”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
圖書館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書館之間改進館際協作、促進館藏利用、提高服務水平的活動。這種合作是鬆散的、內容單一的,僅限於圖書館某一項或某幾項業務工作。
圖書館聯合,是圖書館合作的擴大和發展。它是館際協作的一種形式,通常限於一定地區、一定數量、一些類型或一些專業係統圖書館之間。它需要參加協作的各個圖書館之間簽訂相應的合作協定,並根據協定的要求製定出正規的管理製度,一般要有適當的經費預算。一個圖書館聯合體不要求有正式編製的工作人員,如果需要的話,通常也是為數很少。
圖書館網絡,是傳統的圖書館間合作、聯合的擴大和發展。它必須統一製定合作規程和工作計劃,並遵循合作規程的要求,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項服務工作。它需要建立一個中心機構和擁有一定的正式人員編製去實施網絡計劃,而不是單純地促進館際協調。圖書館網絡與“圖書館合作”“圖書館聯合”的主要區別,後兩者僅是少數圖書館之間的傳統的合作,這種合作是非正式的,而圖書館網絡的合作則是正式的、完整的、有組織的。因此,圖書館網絡是圖書館事業社會化的一種組織形式。所謂社會化,就是通過館際協作和業務輔導的關係,使各類型、各級圖書館之間的聯係更加趨於緊密,使分散在各地區、各係統的各種類型圖書館緊密地組織起來,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行動,形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縱橫交錯、脈絡貫通的圖書館體係。這個圖書館體係的每個成員館,都必須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承擔一定的職責,完成特定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