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橫向聯係,必須把各係統、各地區的圖書館業務工作按專業化原則組織起來,打破條條的分割和塊塊的束縛,逐步實現業務活動的統一化和規範化。所謂專業化原則是以圖書館工作的專業性質為基礎,對具有內在聯係的業務活動加以統一的組織和管理。其內容涉及到圖書館業務工作的很多方麵,例如,實行統一編目,協作采購,合作對外交換等。這些可以使藏書品種比較齊全,複本數量比較恰當,補漏和征集書刊資料比較及時,分編標準比較統一,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又能節省人力和物力。在服務工作方麵,也可以實行服務分工:有的館可以為科學研究服務作重點,其服務對象主要是科研人員;有的館則以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為重點,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群眾和青年學生。前者側重提高,後者側重普及,形成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相輔相成的服務整體,從而滿足不同讀者群的各種需要。
在加強橫向聯係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各地區、各係統的中心圖書館的協作中心、檢索中心的作用。各地區、各係統的中心圖書館一般是藏書基礎較好、業務力量比較雄厚、科學管理水平比較高的大型圖書館。這些大型圖書館與本地區、本係統的各類型圖書館有著一定的交往和聯係,具備作為協作中心和檢索中心的基本條件。各中心圖書館在加強橫向聯係方麵所承擔的主要工作是:根據國家製定的方針政策與規劃計劃,組織跨係統的業務協作活動,完成圖書采購與交換、集中編目、編製專題書目和聯合目錄、科學研究與人員培訓、館際互借、文獻複製等方麵的協作任務。
以上就是加強橫向聯係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歸結起來,是以各個中心圖書館為主體,賦予它們獨立活動的能力和權力,通過按專業化原則組織業務活動的途徑,逐步地把圖書館辦成一種社會事業,使各類型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第四節)資源共享
一、館際合作是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
圖書館合作是資源共享的一個重要途徑。也可以說,館際合作是資源共享的前提,資源共享範圍的擴大和發展,必然要求圖書館之間開展多種多樣的合作。
在國外,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如果從統一編目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大約在20世紀50—60年代,圖書館界的有識之士正式提出了圖書館資源共享的概念。資源共享的最初含義是指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關係,即圖書館之間相互分享各自的資源,為讀者或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後來,這個概念在原有基礎上又有延伸和擴展,例如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肯特(Kanter.A,)認為:資源共享是圖書館的一種工作方式,即圖書館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為許多圖書館所共享。而圖書館的功能又可分為采訪、加工、存貯和流通服務等。他還認為,圖書館資源不僅是藏書,圖書館所擁有的人員、設備、工作成果等都是資源,因而也可以某種方式為許多圖書館所共享。關於資源共享的目的,肯特認為有兩個方麵:一是使圖書館的用戶獲得更多的文獻資料;另一個是為圖書館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且這種服務比單個圖書館所支付的費用要少得多。
圖書館資源共享,既是科學文化發展的要求,又是圖書館事業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人類知識總量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物按指數比率激增,這就使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能將全部出版物收集齊全,必須依靠圖書館界各種形式的使用,才能滿足讀者或用戶的不同需要。第二,知識的發展不隻是量的積累,而且發展的形式呈現出複雜的情況。科學領域不斷擴大,產生許多分支學科和專業;與此同時,各門學科又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產生許多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學科分得越細,各學科就越是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這就使得像生命科學與非生命科學這樣相距甚遠的領域也相互溝通起來。當代科學發展的這個特點,對圖書館的各個工作環節,對讀者利用書刊文獻的行為,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三,科研勞動社會化,科研活動中劃分出圖書情報工作,促使圖書館的社會職能發展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圖書館從一般的文化教育機構,擴大成為科研勞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研人員在獲取和利用圖書情報方麵,對圖書館和科研情報部門的依賴性日益增大。他們利用圖書館的要求更迫切,專指性更強。當代科學文化發展的這三個特點,要求圖書館界消除分散單幹的狀態,朝著館際使用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