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以後,日本軍國主義大規模入侵中國,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由於戰爭的破壞,中小學圖書館遭受到巨大的損失。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政治腐敗,物價飛漲,全國教育事業處於十分蕭條的狀態,中小學圖書館當然也無從恢複和發展。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我國的中小學圖書館事業才得到迅速發展。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即繁榮與發展時期。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道路。但是,依靠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小學教育取得了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成就。中小學圖書館事業是基礎教育事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發展。
1946年,我國小學近29萬所,中學4266所。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有小學近35萬所,中學4045所。
1957年,我國有普通中學11096所,1958年就發展到28931所,1966年達到55010所。
1958年前後,由於受到極“左”思潮影響,我國人口大量增加。1966年至1976年是10年“文革”時期,人口更是失去控製。所以,1966年至1977年,是學齡少年兒童高峰期。1970年,普通中學有104954所,1976年達到192152所,1977年已經達到201268所,估計小學已超過百萬所了。從此以後,中小學數量有所下降,1979年,普通中學已降為144233所。
1987年,我國有小學近81萬所,中學(含農業中學、職業中學)101 238所,其中普通中學92857所。
1998年,我國有小學70多萬所,中學79萬所。2002年,有中學96萬餘所。
在這些中小學中,全國究竟有多少中小學圖書館,還沒有一個精確統計。1990年,據當時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劉輝在《關於四十年來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室)建設情況調查》(《兒童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第1期)一文說:“就全國看,城市中學除遠郊區、縣外,其他都有了圖書館。農村縣中和條件較好的中學也有圖書館(室)。小學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文革’前比較,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城市,重點小學和條件較好的小學建起了圖書館(室)。據江蘇省常州、湖南省常德、益陽以及成都、上海6個區的統計,在4745所小學中,有1934所小學建立了圖書室,占總數的40%。”
目前,我國中小學中,一般來說,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中學建館率達90%以上,小學建館率在80%左右;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學建館率80%以上,小學建館率60%左右。據了解,寧夏,到2002年,中小學建館率均達到100%;遼寧省,到2001年,中學建館率達104.1%(含分館),小學達78%;甘肅省,到2000年,高中建館率達100%,初中達68%;江蘇省,到1998年,建館率,高中達100%,初中達77%,小學達58%。中小學圖書館數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藏書,擴大了館舍,初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業務水平的專業隊伍,提高了現代化管理的程度。
(第四節)中小學圖書館事業建設的主要成就
一、中小學圖書館事業發展概況
我國中小學圖書館事業隨著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而發展。從總體上來看,將其分為三個時期五個階段。下麵我們以普通中學發展為例,進行較具體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