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學圖書館的形成
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的形成,得力於清末維新派人士的大力倡導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就是說,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形成於清末民初(大約在1895—1920年)。
戊戌變法期間,不少維新派人士大力倡導開辦公共性圖書館。他們認為,要想挽救中國,必須推行新政。要推行新政,首先要從“開通民智,教育人才”著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立學校、辦報紙、建圖書館等。例如,1909年《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上,莊俞在《教育瑣談》欄目中發表了“藏書樓與學堂之聯絡”一文。文中說:“近來藏書樓有一事令人不能不為之注意,即兼備兒童圖書書籍不過31419冊,而至第二年,借出書籍增至252171冊。”
這是我國第一篇提倡在中學開展借書活動的文章。同年,孫毓修也在《教育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圖書館”一文。該文全麵地介紹了公共性質的圖書館的建置、購物、收藏、分類、編目、借閱、管理等各項業務工作。據上海、廣州、天津三市調查,在這一時期建立圖書館的學校有7所,它們是:上海育才公學圖書館(工部局立,1902年);上海育才中學圖書館(私立,1904年);上海青年會中學圖書館(私立,1905年);上海華童公學圖書館(市立,1910年);廣州廣才中學圖書館(1905年);廣州培正中學圖書館(私立,1911年);天津彙文中學圖書館(私立,1911年)。從上述7所學校圖書館來看,主要是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負責有關圖書館的事情。1915年,教育部頒發的《通俗圖書館規程》中規定:“公私學校及工廠,得設立通俗圖書館”,“公私學校……設通俗圖書館之經費,列入主管學校預算之內。”在《圖書館規程》中規定:“公立、私立各學校……依本規程所規定,得設立圖書館。”“公立學校附設圖書館之經費,列入主管學校預算內。”(見第一條、第八條)。兩個規程的頒發,使得中學圖書館的設立有法可依。
這一時期中學圖書館有一定的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公立學校紛紛設立了圖書館。如:廣東省立一中圖書館(1912年);北京市立一中圖書館(1912年);北京市立三中圖書館(1912年);北京市立四中圖書館(1912年);北京市立女一中圖書館(1913年);天津扶輪中學圖書館(鐵道部立,1918年)等。此外,一些比較有名氣的私立中學也成立了圖書館,如:北京的貝滿中學圖書館(1912年);崇實中學圖書館(1918年);天津的南開中學圖書館(1916年);上海的啟秀女中圖書館(1915年);滬北中學圖書館(1918年)等。這一時期,據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5市統計,共成立中學圖書館16所、小學圖書館3所。
三、中小學圖書館的初步發展和遭受戰爭的破壞1920年至1949年,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經曆了兩個階段,即1920年至1936年為初步發展階段;1937年至1949年為遭受戰爭破壞的階段。
據對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等市的統計;1920年至1936年,有中學圖書館99所;小學圖書館9所。其中公立中學圖書館22所,私立中學圖書館77所;公立小學圖書館6所、私立小學圖書館3所。截至1936年,中學圖書館藏書最多的達66萬冊(北京孔德學校圖書館),藏書在3萬冊以上的中學圖書館有5所,它們是:北京的彙文學校圖書館(41萬冊);北京市立一中圖書館(31萬冊);廣州培正中學圖書館(34萬冊);廣東省立一中圖書館(4萬冊);杭州高級中學圖書館(31萬冊)。藏書在2萬冊以上的中學圖書館有8所,它們是:北京師大附中圖書館(25萬冊);北京師大女附中圖書館(2萬冊);天津南開中學圖書館(2萬冊);天津覺民中學圖書館(28萬冊);上海市北中學圖書館(23萬冊);上海新民中學圖書館(2萬冊);廣州知用中學圖書館(23萬冊);廣州南海中學圖書館(2萬冊)。藏書在1萬冊以上的中學圖書館共有31所,藏書最少的有2000冊。當時中學圖書館均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但它們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小學圖書館的藏書最多的達到15000冊(廣州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圖書館)。藏書在5000冊以上的小學圖書館有4所,如廣州市立第三小學兒童圖書館(9000冊);上海貧兒教養院圖書館(7000冊);北京師範學院一附小圖書館(6100冊);上海旦華小學公共圖書館(6000冊)。藏書最少的是上海中華小學圖書館,藏書隻有76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