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獻的生產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連續性。從整體上看,社會文獻一旦產生,它就不會停止,像大江大河的流水一樣,總是源源不斷地湧現。社會文獻的這種連續不斷的生產運動狀態,用形象化語言描述,就稱它為“文獻流”。二是無序狀態。社會文獻的生產,從個體來看,是自覺、有目的、有計劃的;從整體上看,它又是不自覺、無目的、無計劃的,就像決了口的江河湖海,文獻的流向是分散、多頭的,有時甚至是失控的。文獻的這種無秩序的、自然排列的狀態,就叫做無序狀態。社會文獻的無序狀態給利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了使人們能夠合理的、有效的、方便利用,就必須控製社會文獻流的流向,科學地加以有序化整理。圖書館就是這樣能夠對文獻流進行整序的社會機構。因此,對社會文獻流的整序,就成為圖書館的最古老最根本的職能之一。
圖書館對社會文獻流整序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控製社會文獻流的流向現代文獻的無序狀態受以下這些因素影響:
社會文獻的生產數量大,增長快。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知識門類和科學技術成果不斷增加,結果促使各個領域的文獻數量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現在,世界上每年出版圖書百萬餘種,科技期刊7萬餘種,發表科技報告70餘萬種,每年申請專科50萬—60萬種,科技標準40萬件,每年國際科技會議資料10餘萬篇,每年的產品資料百餘萬種,另外,還有大量的磁帶、磁盤、膠片、光盤、數據庫、網絡文獻等等。增長速度非常驚人,文獻增倍周期非科技文獻已縮短到20—40年,科技文獻已縮短到6—7年。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每年給世界上增加了4億多個情報單位,平均每年約遞增12%以上。某些尖端和新興的學科領域,每1—2年文獻量就翻一番。
社會文獻的類型複雜,形式多樣。現代文獻的類型,除了傳統的印刷文獻以外,還有非印刷型文獻,如縮微文獻、視聽型文獻、機讀文獻、網絡型文獻等等。印刷型和非印刷型文獻將長期並存。
現代文獻的時效性強。這種情況比較突出地反映在科技文獻上。目前,科技知識的更新周期在不斷地縮短,科技文獻“老化”加劇。有人經過統計和調查,各類科技文獻與20年前相比,圖書由10—20年縮短為5—15年;科技報由10年縮短為5年;學位論文由5—7年縮短為3—5年;期刊論文仍為3—5年;標準文獻由5年縮短為3—5年;產品資料由3—5年縮短為2—3年。從這裏可以看出,科技文獻的平均壽已經都低於10年。
文獻傳遞速度加快。由於現代交通、通訊、印刷及文獻載體邁向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文獻信息的傳遞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極大地縮短,有的已為“零距離”,文獻信息傳遞速度大大加快,有的已達到了“即時傳遞”。
文獻的內容交叉重複。主要表現:一是科學發展向分化和綜合兩個方向發展,造成許多分支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一方麵內容廣泛分散,複雜多樣;另一方麵互相滲透,彼此重複交叉。二是同一種文獻多個版別。同一種書刊可能有印刷版、縮微版、電子版、網絡版等等;一種文獻多種寫作版,如成人版與少兒版,全本與節本舊書多種改寫本,一書多種譯本等等。三是一文多刊,同一篇文章發表在不同的報刊上,同一本書由不同出版社出版。四是舊書重印。五是濫發文章濫出書,東拚西湊,抄襲嚴重,毫無新意。
文獻所用語種擴大,文獻質量下降。目前,全世界有3000多種語言,有80餘種語言用於文獻,其中較為通用的語言隻有12種。因此,大約有1/3以上的文獻是用各個學科專家都看不懂的語言出版發行。文獻質量也在逐漸下降。同一種書出版了幾十個版本,有1/3無人問津。在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40%未被人利用過,50%以上隻被人用1—2次,隻有16%被人多次使用。
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文獻無序狀態加深,流向更加分散。因此,對文獻流整序可以實現文獻流定向流動。隻有控製文獻流的流向,才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加方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