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5)(3 / 3)

③以讀者為中心。阮氏五原則的精髓就是體現“以讀者為中心”,這是繼承和發揚的職業理念。在現代的信息環境中,它應該具有新的內涵。第一,要確立讀者的主體地位。“以讀者為中心”是圖書館永恒的信條,以圖書館與讀者的供需關係而言,讀者是主體,圖書館是客體。讀者的主體地位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讀者對文獻。文獻是否符合讀者需求,其信息量、內容價值必須由讀者檢驗作出判斷。二是讀者對圖書館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服務能力、服務態度等必須由讀者評價鑒定。三是讀者對圖書館工作。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建設、規章製度、服務項目和設備是否反映讀者的利益和要求,必須由讀者來評判。第二,維護讀者權益。讀者的閱讀權是讀者利用圖書館應享受的不可侵犯的權利。讀者權益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圖書館應在相關法規的基礎上,健全各項規章製度和完善有主設施。圖書館員應該有法律意識,依法規範自己的行為,為讀者提供一個自由、平等、寬鬆、舒適的閱讀環境。

第三,實行充分服務、優質服務。所謂充分服務,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必須做到全麵開放服務、積極延伸服務,不斷優化服務。所謂優質服務,就是在服務環境、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服務效果等方麵獲得讀者滿意、信任、認可。

④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普遍原理。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當代與未來、局部與整體、資源結構與服務功能等方麵有機地統一起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和發展方向。一是要製定和推行圖書館法,為圖書館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證。二是堅持內涵發展與協調發展。不要盲目追求規模和數量的擴大,應著重於職能的延伸、工作內容的充實、館員素質的提高、服務質量的提高。三是注重穩定發展、重點發展。除了立法以外,還要重視切合實際的發展政策和事業發展規劃,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能力,以保持讀者對圖書館的肯定。

⑤不斷提高辦館效益。辦館效益是指圖書館社會職能所產生的應有作用、公眾認同的存在價值。在社會對圖書館投入確定的情況下,圖書館對社會文獻信息需求的有效滿足程度越大,效益就越高;有效滿足程度相對穩定時,社會對圖書館投入越少,效益就越高。圖書館如果不努力服務社會,有效滿足社會的信息需求,不僅可能導致投入者對圖書館失去信心、興趣,還將失去其應有的社會存在價值。一是圖書館館藏文獻必須符合社會需求,具備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功能。二是圖書館必須通過各種方式為社會提供各種文獻信息,實現其價值。

三是辦館效益必須力求兌現的價值在數量上大於所耗費的全部和部分投入。四是製定有可比性、可操作性評估標準,辦館效益的評估能夠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二、圖書館價值

“圖書館價值”應包含兩方麵的內容:“圖書館的價值”和“對圖書館的價值”。兩者相互聯係、生成、轉化,隻有把兩者結合起來考察,才能正確理解“圖書館價值”的真正含義。

從實踐中主客體的關係上去理解價值的本質,認為價值既是客體屬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體化,也是主體需求和能力的對象化、客體化和現實化,是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價值係統由價值主體、價值客體和價值關係組成。價值主體是由具有實踐能力的個人、社會或由人組成的機構來承擔;價值客體可由納入實踐活動的任何東西來承擔,歸納來說,不外乎個人、社會、事物和精神。當價值客體是具有實踐能力的人和社會的時候,客體的屬性即其實踐力量(物質和精神的)。客體的存在條件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價值關係由主客體相互作用形成。圖書館是社會與個人在精神和物質價值方麵的投入產出的勞動實踐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圖書館創造活動的主體是社會、個人及參與其中的圖書館工作者,活動的條件是個人與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價值的輸入,活動的結果是承載於讀者身心上的物質和精神價值產出以個人與社會的物質精神滿足。產出價值和輸入價值的差額即圖書館所創造的價值,它要源於社會、個人和圖書館工作者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