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交流的優點正是直接交流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也正是直接交流的優點,它們之間互補性特強。間接交流與直接交流的最大區別,就是必須借助於工具才能實現。從整個社會交流係統來看,圖書館正處在這個大係統的中間環節,作為一種工具,正是為了適應人類社會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文字和文獻是前提條件,語言是表達思維和感情的人們交流信息的工具,但是語言的局限性是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最好最美的語言當它一說出口就成曆史。為了克服這一不便,人類在進化過程就發明了記錄符號——文字。文字是人類從野蠻社會過渡到文明社會的標誌。文字作為輔助交流工具,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文字記錄的知識信息,可以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甚至多個地方,可以保存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人們還可以看得懂。有了文字,就得有記錄的工具和載體。隨著文字的發展,人們用文字表達的思想內容就更複雜了,可以完整地表達思想和感情,能夠準確地記錄事物的時候,最初的圖書文獻就產生了。有了圖書文獻就得有保存它的方法和場所。為了一定的需要將一批圖書保存起來的處所,也就是形成了最初的圖書館。所以,圖書館直接起源於保存圖書的需要。沒有文字就沒有圖書,沒有圖書就沒有圖書館。一般地說,人們將圖書以及除圖書以外的各種附著在一定載體上的記錄,統稱為文獻。文獻的概念要比圖書大得多,圖書館的實際收藏就是文獻。因此,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文字就沒有現代化文明社會。文字的功用是通過文獻體現出來的,文獻又是通過圖書館保存、利用的(隻是最主要渠道),所以,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圖書館事業發達與否,確實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達程度。
2.延伸人腦記憶功能的需要
記憶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過程,是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記憶本身是一個對知識信息的輸入、編碼加工、儲存,並在一定條件下能提取輸出的過程。記憶是人們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們通過記憶將知識經驗貯存在自己的大腦中,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和想象活動,然後又將思維和想象的結果再貯存在大腦中,作為進一步思維和想象的基礎。記憶的功能就是能使人們的思維逐步深入、條理化、抽象化,促使人的智力向更高層次發展。離開了記憶,對以前感知的事物就會變得陌生,也就無法進行思維和想象活動。記憶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就是遺忘。人們在思維和想象活動時,也一直在和遺忘作鬥爭,以求記憶更加長久、穩定。人腦的記憶是有限的,人們一生中在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和交流中獲取的間接經驗多種多樣,非常豐富,單依靠個人記憶是不可能的,便開始尋找和借助工具保存記憶。在沒有文字之前,人們用“結繩記事”等方法來幫助記憶以往的經驗。發明文字以後,人們用文字記錄經驗、知識,幫助保持記憶,記錄的結果便產生了文獻。文獻使人腦的記憶得到了補償、擴大,思維得到了再現。文獻多了,就保存在一個地方,這就是最初的圖書館。圖書館就是對文獻進行輸入、編碼、貯存、提取和利用的機構。圖書館的產生是對人腦功能自覺或不自覺的模仿,實現了人腦記憶功能延伸的初步形式。電子計算機的問世,可以說是對人腦的自覺的模擬,為人腦功能延伸的高級形式。圖書館使人類文化得以保存、傳遞和繼承,在人們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記憶”的作用。
3.生產力的發展為圖書館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字和文獻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為文字和文獻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人們為了組織管理社會生產和生活,記錄生產經驗等,就要求產生文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也為文字和文獻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書寫工具和記錄載體。書寫工具和記錄載體的產生,標誌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因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圖書館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圖書館的產生,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信息交流和為克服記憶功能局限性的需要,是圖書館產生的必要前提。文字和文獻的產生,是圖書館產生的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圖書館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基礎。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圖書館的產生就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圖書館從誕生的那時起,就與人類社會文明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它的發展和演變,始終是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