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1)(2 / 3)

台灣學者顧敏1981年在《圖書館學探討》一書中說:“圖書館是運輸知識的通道,圖書館是一個供應知識的單位,圖書館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場所。”

於鳴鏑2001年在《重新認識圖書館》一文中說:“圖書館是資訊集合場,圖書館是知力(即知識力)供應站,圖書館是知識貯存庫,圖書館是文化有機體。”

蔣永福等2002年在《圖書館是什麼——圖書館哲學四定律》一文中說:“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公共記憶裝置,圖書館是提供客觀知識服務的公共場所,圖書館是組織客觀知識的社會組織,圖書館是體現人類自由與平等理想的聖地。”

這四種觀點是從多角度多側麵來認識圖書館的,我們暫稱它們為“多角度說”吧。

以上這些代表性的觀點,都從某一方麵或某些方麵強調了圖書館實質的規定性,有的欠缺較多,有的比較全麵,它們都為我們認識圖書館的實質提供了基礎。我們認為:圖書館就是通過收集、整理、保管、多方麵提供和利用文獻的工作,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一種文化教育機構。這一概念可以回答以下五個方麵問題:——圖書館的工作程序:對文獻進行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和利用;——圖書館是一項社會分工:是一項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工作的社會分工;——圖書館的工作對象:文獻;——圖書館活動的目的: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圖書館的性質:是一種文化教育機構。

我們認為,目前對圖書館這樣表述,相對來說,比較準確、全麵,基本上把圖書館實質的規定性的各個方麵都概括出來了。這一概念和過去的所有概念相比較,主要是強調了以下幾點:圖書館的概念,麵對千千萬萬個眾多圖書館時,它是抽象的,是個代表,是個集體的概念;當它麵對一個圖書館時,其形態又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所以說,圖書館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

圖書館工作是一種社會分工,是一種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社會工作和社會職業。

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服務工作,還包括在網絡環境下,多方麵地提供和利用文獻信息資源,其中當然包括網絡文獻信息資源和社會圖書館係統的文獻信息資源;提供和利用文獻的方式、途徑和手段也是多方麵的。

圖書館是文化教育機構之一,不代表全部。社會上的文化教育機構有許多種,有新聞、廣播電視、出版、群眾文化、博物、檔案、學校等機構,圖書館隻是其中的一種,是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各種文化教育機構,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文化教育機構的整體,與文化教育機構的關係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圖書館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它與人類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不是孤立的。它與一定的社會又是相容的,它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如果圖書館不能將人類的記憶移植到“現在人們的意識之中”,不能夠組織知識,為現在人們交流知識、提供知識、獲取知識、分享知識、自由和平等地利用知識,圖書館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它又怎麼能為社會服務?圖書館深深地紮根於社會生活之中,也切切實實地為現實社會服務,這是回避不了的實質問題。

圖書館不僅僅是與文化相聯係的機構,還與教育有密切關係。現代社會裏,教育離開了圖書館,就不是完善的教育。特別是今天的信息時代,是個實行“終生教育”的社會,圖書館的教育作用就更加突出。因此,圖書館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概念是客觀事物本質的反映,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相信,隨著圖書館學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圖書館的概念也將更加全麵、完整、完善。

二、圖書館的構成要素

圖書館作為一個具體形態來說,它是一個發展著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係統。為了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和認識圖書館,必須對它進行剖析,分別研究它的各個構成要素。

圖書館的構成,主要有文獻、讀者、館員、技術方法、建築設備等要素。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圖書館這個發展著的有機體。

館藏文獻是圖書館賴以存在和開展工作的前提,是物質基礎。文獻,包括現實文獻和虛擬文獻。沒有文獻,就沒有圖書館,也就沒有圖書館工作。文獻既是物質的,也是意識的。就其載體來說,它是物質的;就其載體所記錄的知識信息來說,是經過人腦加工組織的,是觀念形態的東西,是人的意識的表現。因此,文獻本身同時具有自然的屬性和社會的屬性。圖書館館藏文獻是指所有收藏的各種類型文獻的總和,是一個人工的文獻係統。它是根據各個圖書館的性質(如類型等)、任務和讀者的需求,經過選擇、采集、整理、加工、管理等工序,將分散的各類各種文獻,集中組織成為文獻係統,向社會開放,提供社會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地提高館藏文獻係統的質量和輸出功能,極大地滿足社會需要,應成為現代圖書館的重要特征之一。